【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做對未來負責任的“格桑花”——關卻吉的創業故事
建設中的嬰幼兒牦牛奶粉廠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祃璟琳):牦牛是青藏高原上藏民最主要的家畜之一,它既是高原上特有的“交通工具”,也為牧民人家帶來了牦牛奶和各種乳製品等草原美味。青海省果洛州的格桑花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關卻吉不僅看到了身邊“美味”的商機,還要讓慣於自産自銷的牧民鄉親們走上自主致富的道路。
今年五十歲的關卻吉有著典型藏族女性的美麗和開朗,也帶著草原兒女特別的堅強和自信。1985年,18歲的關卻吉進入當地國有乳業企業工作,當時的她從沒有想過自己會在近20年後面臨工廠倒閉、下崗無業的局面,也更不會想到會在下崗後成立自己的乳業公司。
2004年,家境困難和獨自撫養孩子的艱辛讓下崗後的關卻吉無法停下腳步,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創業。在乳業生産一線工作多年的關卻吉了解牦牛乳製品生産的方方面面,因此把自己創業的方向就定位在她最熟悉的牦牛酸奶。她説:“我就想著我們果洛的資源這麼好,加上我以前的經驗和技術,這個資源放(棄)掉了很可惜。剛開始本錢也不高,只有三千塊錢,可以算是白手起家了,就在家裏做上一點點酸奶,一天也就做二、三十斤,也就是自産自銷的模式。有時候馬路上很冷,零下二十七、八度了,就推著車這樣賣。”
小小一碗牦牛酸奶凝聚的是上千個牧戶的“錢袋子”
想做就做,草原兒女的果敢堅毅讓關卻吉顧不上下崗後的躊躇,用家裏僅有的三千元存款操辦起了牦牛酸奶作坊。由於租不起店面,她只能起早貪黑地推著手推車到街上販賣。關卻吉漸漸在這種“小打小鬧”中看到了創業的希望。2009年,她迎來了第一筆創業啟動金。她説:“(20)09年的時候有一個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就是(果洛州)人力資源部門牽頭的,(一般)每個人貸個5萬塊錢,他們看我也是實實在在地在幹,所以政府就給我批了個優惠政策,給我貸了20萬塊錢。我就開始建起了這個廠房,主打産品就是酸奶,加上土特産現在有二十多種産品。”
拿到第一桶金的關卻吉成立了格桑花乳業有限公司,小作坊變成了小工廠,但關卻吉卻並不滿足。在生産銷售步入正軌之後,關卻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購置品質檢測設備,建起自己的實驗室和監控室。關卻吉説:“剛開始09年(廠子)只有七個人,我們這些設備條件不夠,加工車間的設備也達不到要求,産量小,還是有走彎路的時候。(2010年)就開始引進這些(檢測)設備,80萬的設備,人參果酸奶和低溫液態奶的檢測儲藏項目我投資了300萬,總共加起來(廠房建設)投入了800多萬。”
逐利是每個企業的目標之一,關卻吉卻堅持認為保持乳品的原生態才是對這片草原最好的回報。食品品質的源頭在於原材料的品質監控,不含任何添加劑的酸奶産品對奶源的要求很高。2014年,果洛州瑪沁縣政府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將流動的牧民資源整合起來與企業對接,這也為關卻吉解決了散戶供奶的季節性缺陷和品質、數量不均問題。關卻吉説:“原來就是從散戶收,就是一天一家二十斤三十斤這樣送上來,後來政府牽頭以後就是奶源整合,一個基地建一個合作社,一個企業對接一個合作社,(牧民)集中(把奶)送到那個地方。現在(合作社)對收購奶的(牧民)進行人員培訓,對奶的品質、衛生(等方面)進行一個月的培訓,這個從源頭開始抓,這樣品質也有一個提升。”
站在廠房中的關卻吉對未來充滿信心
目前,格桑花乳業公司不僅與當地五個合作社合作集中採購奶源,還對供奶的牧戶進行技術培訓。有了現代化的生産機制和符合國家標準的檢驗檢測流程後,格桑花乳業的生産規模也逐步擴大。關卻吉已經擺脫了小作坊式的生産思維,開始像真正的企業家一樣思考企業的社會責任。今年7月,關卻吉投資3000多萬元在果洛州産業園區建成的嬰幼兒牦牛奶粉廠將投入生産,這一次她不僅考慮到了企業本身的發展,還想帶動身邊的牧民共同脫貧致富。她説:“因為酸奶(生産)這塊已經基本上可以説成熟了,這點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現在奶粉的生産和銷售這一塊(還是有市場),也能帶動牧民(致富),我(20)15年開始在有機産業園區建起了嬰幼兒有機牦牛奶粉(廠)。現在酸奶廠帶動的牧戶有一千戶,嬰幼兒奶粉廠投産後增加(合作)奶戶4000戶,新增就業(崗位)130多個。”
現在,關卻吉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放在即將建成的嬰幼兒牦牛奶粉廠上,規模比她以前工作過的奶粉廠還要大幾倍。面對著空蕩蕩的廠房,關卻吉可以滔滔不絕地講述未來全自動化生産線的藍圖。格桑花乳業的産品正在銷往西寧、上海、杭州等地,未來,她想讓“格桑花”盛開在更多城市,也讓草原兒女能夠分享到格桑花的芬芳。她説:“公益上,(20)15年開始每賣出去一桶酸奶,0.5元用於幫扶本地的孤兒和殘疾兒童,目前已經幫助了80名,(投入)將近200萬元。我就想第一對自己負責任,對社會負責任,對未來這些小孩也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