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充滿韌性的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者

2017-08-09 16:33:0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6.9%!上半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公佈

  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9%,其中,一季度與二季度GDP同比都增長6.9%。這樣的增速,超出了市場預期,讓經濟運行穩的態勢進一步得到了鞏固,並在此基礎上又呈現穩中求進、穩中向好的趨勢。

  上半年中國經濟的良好表現,也讓IMF、世界銀行、亞開行、普華永道等多家國際機構給予了正面評價,紛紛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持續看好中國經濟增長。比如,今年以來,IMF已連續三次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最新的一次上調是將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0.1和0.2個百分點至6.7%和6.4%。

  受國內外複雜形勢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速近幾年持續放緩,尤其是2016年經濟增速降至26年來新低,但經濟增速仍高出全球大多數經濟體,並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引擎。按照2010年美元不變價計算,2011年至2015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8.6%、31.7%、32.5%、29.7%、30.0%,年均貢獻率超過30%;2016年的貢獻率更是創新高,達到33.2%,高居全球之首。

  中國經濟增速雖放緩,但同時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卻未因此而降低。相反,在世界經濟大格局中,中國經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力,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者。當不少經濟體在經歷了10年甚至更短的經濟增長後就基本停滯不前時,中國經濟依然能砥礪前行,持續保持中高速的增長。個中原因,就在於中國經濟充滿著巨大的韌性。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看,當投資與出口的拉動作用減弱時,消費的拉動作用後來居上,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貢獻者。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4%,穩居“三駕馬車”之首,遠高於同期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這意味著,當消費穩居“三駕馬車”之首並繼續保持其作用時,投資與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則可成為宏觀調控下一步著力的地方:注重提升外需的貢獻度,使內外需並重;在繼續優化投資結構的前提下,進一步推動民間投資增速回升。這樣,促進“三駕馬車”平衡發揮作用,可讓經濟增長獲得更多的支撐。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既有週期性的原因,也有結構性的因素,但主要問題出在經濟結構上。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上日程,改革重點在於從提高供給品質出發,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通過緊緊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有助於在更高的水準上實現供需適配,解決長期以來中國經濟面臨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推動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為中國經濟注入新活力。據統計,今年1-5月份全國新登記註冊的企業同比增長了14.7%,日均新登記註冊企業1.56萬戶。新主體和新技術的發展有效地帶動了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成長;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産業同比增長了10.8%,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9個百分點。通過創新驅動戰略,激發了千千萬萬人的創業、創新熱情,鼓勵人們投入到創業、創新活動中,為經濟新動能從萌芽到發展壯大提供了豐沃的土壤,促進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

  注重“三駕馬車”的拉動作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讓中國經濟充滿了十足的韌性。尤其是後兩項因素,讓這十足的韌性更充分地表現出來。很大程度上講,經濟的韌性除了體現為經濟本身所具備的增長潛力,更重要地還體現為經濟體制與宏觀經濟政策總能在關鍵的時候做出恰當的適應性改變,去培育和壯大經濟本身所具備的增長潛力。

  當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通道時,我們做出了經濟新常態的戰略判斷,以結構優化與動能轉換來為經濟增速換擋之際的中國經濟增添新動力、注入新活力,利用積極有為的宏觀經濟政策為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謀篇佈局、精準施策。同樣,我們強調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推行“放管服”改革,其要旨就是減少或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創造便利的營商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也就是説,我們的經濟體制不僅能在關鍵的時候做出恰當的適應性改變,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體制機制創新來引領當前及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的韌性。(張德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標簽:管窺天下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