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屆冬奧會制冰師教出“冰二代”
來源:北京青年報  |  2021-04-09 15:22:34

  4月8日,“相約北京”速滑測試活動在國家速滑館繼續進行。但在所有運動員上場前,冰絲帶的焦點,集中在兩台大紅色的清冰車上。來自加拿大的冬奧資深制冰師馬克,和他的中方制冰團隊,承擔了為北京冬奧打造最快冰面的任務。而冰絲帶對馬克還有更多期待,那就是為中國培養出合格的制冰團隊。

  老冬奧遇到新問題

  “我是馬克.麥瑟,我來自加拿大卡爾加裏,至今已經服務過五屆冬奧會了。我非常高興這次能為北京冬奧會制冰,這會是我第六次的冬奧之旅。”馬克的自我介紹開門見山。

  儘管服務五屆冬奧會,馬克也是頭一次來到採用了二氧化碳技術制冰的奧運場館。“我們幾個月前在冰絲帶進行了首次制冰,也得到了一些反饋,也更加了解這個場館了。”馬克説,“每到一個場館,我都會遇到新的挑戰。每個場館都有自己的特點。冰絲帶使用全新的二氧化碳制冰系統,環保且高效,但它的各項參數跟之前氟利昂等制冰系統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更好地去了解。”

  運用全新的製冷技術造冰,讓馬克這位老冬奧理解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冰面本身由純水製成,環保部分體現在製冷系統方面,二氧化碳是一種天然製冷劑,對環境有保護作用,且很高效。幾年前,人們用其它方式制冰,但現在我們為了保護地球,我們應該使用天然製冷劑。一些方面更加高效,對環境也更好。”

  為了更好的與場館磨合,馬克帶著他的制冰團隊付出了大量工作。“每天我們都在不斷學習,就像我説的,只要有機會制冰就會不斷提高。我們現在有很多好的機會,我們在10月、11月也有更多機會,盡最大的努力為冬奧會賽時制冰。”

  在問到他能不能量化一下目前所製成的冰的數量,馬克想了想説:“我沒法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但我估計大概夠鋪三到四個冰球場了。”

  帶出中國冰二代

  速滑賽道的清冰工作和花樣滑冰與冰球項目不同,每次需要出動兩台清冰車。馬克開一輛,他的中方團隊開一輛。這一次,馬克也肩負為中國培養制冰團隊的任務。

  “這次測試活動,我們有四名中國制冰師,我也從卡爾加裏帶了兩名同事。奧運會賽時我們的隊伍會更加壯大,有服務過往屆冬奧會的加拿大制冰師,也有中國的制冰師。我們想在這裡留下遺産。之前的奧運會我們都沒有留下遺産,在場館制完冰就離開了。這次來中國,場館告訴我,他們有完善的遺産計劃。我想確保我們離開之後,會有受過訓練的人員繼續冬奧制冰工作。”馬克説。

  速滑館運行團隊主任武曉南介紹,兩年前,國家速滑館和國家游泳中心,就與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聯手開設了“雙冰場館制冰人才訂單班”。這次測試活動,學院派出29名學生進入冰絲帶和冰立方場館實習。

  武曉南説,邀請馬克帶領學生工作前,他曾徵求過對方的意見。“馬克非常肯定地告訴我,他願意在‘冰絲帶’帶出一批‘小馬克’來,這讓我非常感動。”

  中方制冰師馮剛介紹,幾天來,大家和馬克一起工作,不僅學習了他服務過奧運會的經驗,還感受到他對制冰工作的熱愛。“馬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於制冰工作的熱愛,就是相當於熱愛自己的生命一樣。”馮剛説。

  在觀摩、協助主制冰專家工作時,中方團隊感受了這份工作的嚴謹。“場地凍冰前,要用洗地機將冰板層的雜物、塵土清除,將圍繞冰場的板墻縫隙逐一封嚴。制冰機組啟動後,冰板層逐漸降溫。再打開除濕機、空調機,將室內溫度、濕度調整至最佳狀態。然後,就是圍繞賽道數百次的噴水澆冰,再加上噴漆畫線,整個制冰計劃持續近14天。“馮剛説。

  “最快”冰面沒有不可能

  看到測試活動比賽已經展開,媒體急切詢問馬克,這塊冰面能不能成為冬奧歷史上最快的冰面。馬克表示,距離冬奧會開幕還有時間,打造最完美的冰面是有可能的。

  “我們還有很多可以提高的空間。”馬克表示,“現在距離賽時還有九個月,我們之前也遇到過,會有壓力,但是沒問題。運動員越有機會上冰比賽,我們就越能和運動員溝通合作,提高冰面品質。所以我們在9月,10月,11月有機會繼續提高,為冬奧會制出完美的冰。”

  馮剛則認為,目前的冰面已經堪稱完美。“我覺得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用二氧化碳系統制出來的冰面,咱們5500平米的冰面,冰溫很均勻,基本能夠控制到0.5度以內。冰溫均勻,整個冰面的硬度就是一樣,不會有的地方軟,有的地方硬。冰溫均勻,就保證運動員滑到不同的位置,感覺全是一樣的。”

  隨著測試活動比賽全面展開,馬克也打算從教練和運動員那裏,了解對冰面的意見和反饋。“我的第一印像是,一切都很順利,在穩步推進。運動員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許多人上冰滑的體驗也很好。這是一個好的開始。”馬克説。

  談到“最快冰面”這個目標,馬克表示,團隊會努力將目標變成現實。“我們也去過一些平原場館,也製成了很快的冰。上屆奧運會在平原進行,也差點打破了世界紀錄。所以我們該設定這個標準,看能不能一起實現這個目標。”

編輯:王悅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