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出遊小心四大常見陷阱 散客最易被倒賣

春節出遊小心四大常見陷阱 散客最易被倒賣

春節出遊要慎防各種騙局。

春節出遊小心四大常見陷阱 散客最易被倒賣

出遊要小心被“倒賣”。

春節旅遊旺季即將到來,旅遊品質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敏感話題。在新旅遊法出臺後,雖然行業逐漸規範,遊客權益保障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各種隱性旅遊陷阱依然層出不窮。在春節遊玩前夕,為大家細數春節旅遊中可能出現的陷阱有哪些,出行的朋友們要注意預防,莫被各種巧立名目的誘惑輕易騙去。

 

常見陷阱:1

被旅行社四處倒賣

 

不少旅遊線路打出的低價格當然是誘人的,正規旅行社也在追求以低的價格來爭取更多的遊客,但與此同時,遊客也要注意一些違規旅行社或旅遊門市部以低價格誘騙遊客參團之後,再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得更多的非法利益,如增加購物,去黑店購物,降低檔次,更換景點等。

 

在新旅遊法出臺前,散客遊被“四處倒賣”的情況十分普遍。

 

以雲南旅行為例,一趟昆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瀘沽湖11日遊,每個地方散客都被倒賣給不同的當地導遊,當地導遊使出渾身解數,連哄帶騙外加恐嚇逼遊客購物或者參加指定自費項目,比如藏族家訪等等。翡翠店、螺旋藻店等購物點一路下來,一條1999元/人的線路,最後每個人花了6000元還不止。

 

即使到了現在,這種美其名曰共享旅遊資源實則倒賣遊客的現象依然十分普遍。王先生前幾日便遭遇過一次啼笑皆非的倒賣事件,出行第二天,到了吃飯的時候,和飯桌上的團友一聊,發現原來一桌的四戶家庭,報的是三家不同的旅行社和一家線上旅遊網站,價格最多的相差2000元。而導遊,居然不屬於這四家旅行社的任何一家。“我們報的是著名的正規大型旅行社,價格也是最貴的,有點鬱悶。”

 

業內人士解讀,很多旅行社的線路固定拿航空公司的機位,即使報團人數不足也不會變動,因此往往和其他旅行社聯合收客,在春節旺季時往往這種現象更為混亂。但是在報團的時候,沒有一家旅行社會主動告知遊客其實這條線路並不是自己旅行社的線路,“很多旅行社宣傳線路時標榜‘自組團’,但是遊客並不了解‘自組團’的概念和優勢,就是因為之前都被蒙在鼓裏。”

 

常見陷阱:2

提高原價假特價

 

春節將至,不少線上旅遊網站打出春節特賣匯或者尾單甩賣,看起來和原價相差極大的價格很是吸引了不少遊客。

 

“除了數量極少的秒殺産品之外,其實沒有多少限時特價路線。”資深旅遊達人小張告訴記者。作為常年出遊的驢友,她經常刷旅遊網站折扣,因此對於這些旅遊産品價格稔熟於心。

 

“比如這個熱賣的限時特價産品,荷蘭法國7天5夜自由行5999元,顯示的原價高達14999元,其實一直以來這個産品在這家網站上經常打折,價格一直都是5999元”,小張打開之前分享到朋友圈的截圖,“很多遊客看到特價一時衝動購買,後來特價結束後上網一查,還是這個價”。

 

而且,不少在秒殺産品頁面上寫著,每個人只限搶一個名額,與此同時,商品頁面上註明了,如果一個人出行的話,需要支付高達兩三千元的單房差價。

 

也就是説,即使你搶到了這寶貴的白菜價旅遊産品,還是要付高額的單房差價才能出行,或者同伴以原價報團,這樣算下來,人均價格恐怕比平時同線路的打折産品還要貴,毫無優勢。

 

另外,網上預訂旅遊産品的約束機制目前來説還並不健全,這方面消費者也要留心。

 

常見陷阱:3

景點全部免費酒店偏遠

 

楊先生一家去年春節報了澳大利亞旅遊線路,到了澳大利亞才發現,旅行社安排的參觀景點,全部是免費的公園、教堂和觀景臺,“每天除了逛免費公園就是免費教堂,免費教堂逛完了就去當地免費的博物館和藝術中心。”楊先生説。

 

此外,之前楊先生看行程,標出旅行全程酒店三星標準,結果後來才發現,住的酒店條件雖然不錯,但是均在城市最偏遠的地方。“尤其是在悉尼的住宿,住在當地治安最差的區域之一,搶劫案頻發。”

 

所以,遊客最好要求在旅遊合同中寫明酒店的名稱,並在網上查詢酒店的檔次和口碑。

 

常見陷阱:4

買土特産易被騙

 

在報團參加旅行社線路時,固然有著一些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影響旅遊品質的隱患,但是自由行旅遊,在當地遭遇騙局時往往更難以維權。

 

這些騙局往往都“因地制宜”,有著地理性特點。去個古跡就總能遇到某某誕辰或者高僧剛好為遊客開光,一打照面高僧便讓遊客先給父母燒炷最便宜的也要99元的平安香。到了海邊,天價海鮮已不是新鮮事,騎馬的草原高山,上了馬之後不再給一筆錢就難以下馬。

 

尤其是每一地的土特産,春節出遊遊客購買年貨的願望更為熱烈,從而更容易被欺騙。境外遊更是如此,不少缺乏當地具體地理和自然知識的遊客,往往容易出於給親朋好友帶手信的想法,輕信他人言語,花數千元購買大量當地土特産,其實當地根本不出産此類物品。

 

因此,在出遊前,遊客最好是能夠搜索了解當地真正出産的土特産,尤其是自由行,更應該事先了解當地有可能遇到的騙局,提前打好心理預防針,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權益。

(廣州日報 文/李雨白 圖/石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