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 各界群眾暢談60年發展變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寧夏各地鮮花錦簇喜迎成立六十週年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張喆炯:)物換星移一甲子,塞上江南展新顏。碩果纍纍的金秋時節,位於中國西北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值成立60週年。寧夏各界群眾喜迎自治區成立60週年的同時,也津津樂道于六十載的發展與變化。 

 

銀川市金鳳區長城中路街道長城花園社區居委會主任趙耐香,從事社區工作已有15個年頭,談及這些年來的社區變化,趙耐香感觸頗深,她表示,現在的生活是當初想都不敢想的:“15年前,我剛到長城社區,道路坑坑洼洼,房子破破舊舊,做飯取暖靠煤爐,煙熏火燎;現在,路平了燈亮了,綠樹成蔭像個公園,智慧快遞櫃、人臉識別門禁,過去想也不敢想的現代化生活,進入了尋常百姓家。社區醫院、活動中心一應俱全。我們社區有漢族、回族、滿族等十多個民族,同在一個小區,大家互學互助和睦相處。”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醫療健康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馬鋒告訴記者,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對寧夏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變化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許多病人再也無需去“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看病,當地醫院就能解決看病問題,而且醫療資源豐富:“我們過去一些頸椎的手術、或者一些大的創傷的手術,可能我們都要請北京或者上海的專家來做,或者要推薦病人到北京上海去做,但現在我們硬體設施的改善,還有我們人員去國內國際進修,進修後把這些技術帶回來,現在我們當地(醫院)就可以解決我們當地老百姓的這些問題。這樣子不管是從我們的生活上,我們的便利條件上,最終的效果上,綜合考慮的話,(醫療水準和)國內一些大城市沒有大的區別。”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寧夏城市建設高樓林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寧夏城市建設寬敞的街道和廣場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第六中學的團委書記史川軍告訴記者,他們學校就是為了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上學問題而建立的學校,如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學生總共有1100多名,大部分都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年輕的教師隊伍當中,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學歷,近幾年還要研究生學歷的老師到我們學校來執教。教學設施方面都已經達到了各個市區中學最好的水準,解決了很多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的問題,特別受到家長的歡迎和支持。我們教育辦好了,孩子就有了未來,我們寧夏就有了未來。”

 

六十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從土坯房住進了棟棟高樓,從茫茫荒灘發展到現代都市商圈;醫療水準也在不斷提升,2017年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272個、衛生技術人員4.97萬人,分別是60年前的13.6倍、17.1倍;教育事業從一窮二白起步,發展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準居中國西部前列……六十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迎來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站在新起點,寧夏也正以嶄新的姿態向新時代繼續邁進。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寧夏大慶活動的年輕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寧夏大慶活動的年輕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寧夏大慶活動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