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快評:所羅門群島豈是與台灣“斷交”的最後一個

16日,所羅門群島決議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大陸建交。所國外交部聲明指出,承認“一個中國”政策,這樣做符合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也是依據聯合國憲章精神所做出的決定。

 

這是蔡當局執政台灣三年多時間裏丟掉的第六個所謂的“邦交國”, 如今只剩下16個“邦交國”。蔡當局在第一任期內輕鬆地趕上了陳水扁兩任時間丟掉6個“邦交國”的記錄,可以肯定的是,蔡英文在這方面絕對能實現超越台灣歷屆“政府”的目標。

 

面對又失去一個“友邦”,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再次一味地把責任推卸給大陸,妄稱被“斷交”是因為“大陸打壓”,卻唯獨不檢視自身問題的原因。

 

正如所羅門群島外交部聲明所言,依據聯合國憲章精神做出的正確決定,沒有任何問題。蔡當局在第一任未結束之前,就弄丟了六個“邦交國”,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創造了台灣歷屆“政府”之最,被外界稱之“斷交領導人”。

 

針對蔡英文再度把“斷交”歸因于“大陸打壓”一事,馬英九17日在社交平臺發文,怒斥蔡英文“執迷不悟、不知檢討”。馬英九指出,這次“斷交”,美國一些高官都曾出面“勸阻”,但最後依然徒勞無功,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蔡當局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在這一點上,美國幫不上忙。馬英九表示,兩岸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外交’休兵”,自己執政8年,台灣的外事領域,靠的就是“九二共識”所建立的兩岸互信。

 

馬英九所言極是,道出兩岸“外交”休兵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説,兩岸只有堅持“九二共識”這一共同的政治基礎,才能保證兩岸在“外交”上不會出現內耗,相安無事。 

 

然而,民進黨上臺後,拒不認識“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被蔡當局單方面地破壞掉了,兩岸失去了政治互信,打破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狀,兩岸“外交”休兵所達成的默契也自然被破壞了,出現今日之“斷交”,也應是預料之中的事,不足為怪也!

 

17日,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表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基本事實,也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民進黨當局妄稱什麼“金錢外交”、“政治打壓”,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謊言,目的是轉移視線。“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遭到破壞,民進黨當局難辭其咎。要真正維護台灣同胞的利益福祉,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只有回到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來,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關係準則和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世界上已有178個國家與中國大陸建立並保持外交關係,這種發展態勢還會進一步擴大。原因在於:其一,與中國大陸建立併發展外交關係,符合聯合國憲章精神,是國際共識,合法合規,光明正大,毋庸置疑。其二,中國大陸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走進世界政治舞台中央,其政治和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大,試問有哪個國家還敢忽視中國大陸?有哪個國家甘願放棄中國大陸巨大的市場?又有哪個國家願意與台灣地區保持“邦交”,而無視有影響力的中國大陸?所以與中國大陸建立並保持外交關係是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今年2月在太平洋島國論壇上,論壇秘書長梅格?泰勒發表演説時稱,是時候討論如何“集體接觸”北京以進入其市場了。她説:“探索參與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可以為創建區域基礎設施和通道提供機會,激發亞洲、太平洋和拉丁美洲間的新的貿易市場。” 看來所羅門群島是明智之舉,已走在了前面。

 

基於上述原因,目前所剩下的16個與台灣所謂的“邦交國”,他們會對當前國際形勢做出正確判斷的。這16個國家面對中國台灣與中國大陸,將何去何從?很簡單,只要根據聯合國憲章精神執行就好了。所以,所羅門群島不會是最後一個與臺“斷交”的“邦交國”,蔡當局要做好還會有“斷交”的思想準備。

 

正如所羅門群島總理蘇嘉瓦瑞在受訪時直言:“台灣對我們毫無用處”。於是所羅門群島趕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前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大陸建交,它將産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和骨牌效應,將對太平洋島國帕勞、瑙魯、馬紹爾群島、基里巴斯、圖瓦盧這五個與台灣所謂的“友邦國”産生重大影響。

 

所羅門群島與台灣“斷交”,無疑是對蔡當局的一大重創。無論蔡當局怎麼把“斷交”責任甩鍋給大陸,都擋不住在野黨和台灣民眾對蔡當局“外交”表現連連失利,表達不滿。

 

這次“斷交”,前期蔡當局雖然依靠美國從中調和阻止,但還是以失敗告終。這也充分説明中國大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美國的影響力在減弱。而蔡當局孤注一擲“依美抗中”的路線將越來越走不通,會處處碰壁。

 

兩岸只有重回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基礎上,才能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良好局面,才能有效管控和化解一些兩岸難題。蔡當局還是聽取馬英九先生的建議吧!否則,下一個“斷交國”很快就會不期而至。(中國台灣網網友:我心飛揚)(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國台灣網觀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