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再邁步—— “跨境理財通”來了!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再邁步—— “跨境理財通”來了!

圖為香港金管局製作的“跨境理財通”概要。 (香港金管局供圖)

 

粵港澳三地日前同時發佈了《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標誌著各界期盼已久的“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正式啟動。香港、澳門和廣東省內9市居民可直接跨境投資粵港澳大灣區內銀行銷售的理財産品,不少金融機構和從業者正摩拳擦掌,冀望搶佔市場先機。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這是大灣區金融發展的里程碑,也是深化並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重要舉措,凸顯香港金融體系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有助高品質建設大灣區,促進國家金融發展和市場對外開放。”

 

開闢個人跨境投資新通道

 

什麼是“跨境理財通”?簡而言之,它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的理財産品,按照購買主體身份可分為“南向通”和“北向通”。其中,“南向通”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居民通過在港澳銀行開立專屬投資賬戶購買港澳地區銀行銷售的合資格理財産品,“北向通”則為港澳居民通過在大灣區內地銀行開立專屬投資賬戶購買內地銀行銷售的合資格理財産品。“南向通”和“北向通”各設1500億元單邊總額度,投資者個人額度為100萬元,首階段只會開放中、低風險理財産品。

 

“‘跨境理財通’是首個專為個人投資者而設的互聯互通機制,有利於促進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便利化。”林鄭月娥認為,“跨境理財通”業務啟動,為大灣區居民跨境投資提供一條嶄新渠道,體現了中央對港澳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視,是一個重要的民生項目。

 

大灣區內多家金融機構摩拳擦掌,準備推出相關理財産品,積極搶佔市場先機。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表示在大灣區有超過5000名零售銀行員工,計劃提供超過100項中、低風險的理財産品;中銀香港將為“南向通”客戶提供超過100種中低風險類型理財産品,包括基金、債券、存款及外幣兌換服務等;渣打銀行投資4000萬美元在廣州建設渣打大灣區中心,正在開發不同主題的全新産品以迎合客戶需要。澳門金融管理局銀行監察處副總監何鈺泉表示,澳門目前已有10家有資質的銀行有意開展相關業務,約60多支基金、20支債券可納入“跨境理財通”。

 

促進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跨境理財通”是繼“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安排後,國家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最新重要舉措。據廣東省省長馬興瑞介紹,截至目前累計已有181家廣東企業赴港上市,數量居全國第一,“深港通”累計交易額達到34.5萬億元,廣東與港澳地區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累計達20萬億元,跨境保險、跨境電子支付等創新順利推進,展現出蓬勃生機和巨大潛力。“跨境理財通”的推出,是促進跨境投資便利化的重大利好措施,為金融跨境流動提供新的重要渠道。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投資者可通過跨境理財通投資多元化理財産品,不但選擇更多,也為三地銀行和財富管理業創造機遇,促進人民幣跨境流動和使用,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角色。

 

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陳守信表示,“跨境理財通”允許大灣區居民跨境購買認可的投資産品,將促進人民幣在境外的流通使用,同時也為澳門財富管理業務帶來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陳守信介紹,澳門已與內地及香港的監管機構,建立了監管協作安排和聯絡機制,確保業務運作暢順。

 

彰顯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堅定決心

 

“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正式啟動的消息甫一發佈,即在粵港澳三地引起熱烈反響。各界輿論認為,在橫琴和前海雙合作區方案公佈後再度宣佈啟動“跨境理財通”,充分顯現了國家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堅定決心。“‘跨境理財通’將吸引更多國際金融機構立足香港,以拓展內地業務,且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資金進出內地重要橋梁的角色以及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國際資産管理中心的地位。”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説。

 

林鄭月娥表示,“跨境理財通”是大灣區金融發展的里程碑,也是深化並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重要舉措,凸顯出香港金融體系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有助高品質建設大灣區,促進國家金融發展和市場對外開放。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跨境理財通”的實施,體現了國家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是中央支持澳門現代金融業發展,促進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重要舉措。在大灣區內通過“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打通資金流動的通道,一方面促進澳門金融機構理財産品的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推動人民幣在境外逐漸成為投資所需的重要貨幣。

 

賀一誠同時表示,澳門特區政府將善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發揮澳門的獨特作用,把握和落實中央給予澳門的重大優惠政策,鞏固並提升澳門金融市場的競爭力。

 

記者 汪靈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