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電影行業回顧 口碑倒逼票房欲成常態

2019-01-23 08:01:17|來源:人民網|編輯:梁寧

  人民網北京1月22日電 據國家電影局統計,2018年,中國內地電影總票房達到609.76億元,其中春節期間票房收入總計60億,被稱為“史上最強春節檔”,大年初一單日票房12.77億,甚至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資料圖:觀眾在影院觀影 中新社記者 張雲 攝 

  在與進口大片進行市場競爭過程中,國産電影無論從票房呈現上,還是社會口碑上似乎都佔據了上風。據最新發佈的《2018騰訊娛樂白皮書》顯示,達“30億+”級別的影片前三甲均來自國産電影(《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二》《我不是藥神》),“好口碑決定票房走勢”正逐漸形成電影業內常態。

  “雖然不能説票房決定一切,但口碑好的電影,能逐漸吸引更多受眾觀影,並一定程度上影響票房,這種現象是我們樂見的。”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告訴記者,“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當然,挑戰與機遇是並存的。”

  先揚後抑 電影産業遭遇“寒冬”?

  回歸2018年年初,2月中國電影總票房突破100億,刷新了內地電影市場單月票房最高紀錄和全球單月票房最高紀錄。而暑期檔之後,中國內地電影市場高歌猛進的態勢戛然而止,國慶檔票房僅有19.1億,同比下跌27.9%,聖誕檔票房更是突破8年來新低。雖全年票房突破600億大關,但票房增速放緩,年增速為9.1%,即五年來首次回落至個位數。

  以36.48億票房問鼎全年票房冠軍的《紅海行動》為例,出品《紅海行動》的博納影業總裁于冬坦言,2018年是值得銘記的,之所以“值得銘記”,不僅因為中國電影産業交出了600億票房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成績單,也因為電影産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2018年有20家影視公司的影視股股價市值蒸發了1600億,有8家影視公司的市值跌幅超過50%。資本的離場,讓整個電影産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但同時于冬也認為,中國國産電影的正向發展勢頭迅猛。“《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邪不壓正》《一齣好戲》《影》等一大批優秀的中國電影挑起大梁,成為支撐全年600億票房中62%的‘中堅力量’。”在於冬眼中,中國電影市場已進入轉型調整期,但對於這個“調整”他覺得利大於弊,也是必需的。

  類型化明確 新人導演成中堅力量

  2018年,中國內地共有3430部電影備案生産,其中3025部為故事片。在票房過億的電影類型分佈中不難看出,81部電影承包了2018年88%的票房,其中喜劇、科幻、動作成最主流商業片類型。

  中國第四代導演陳國星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四十年間,中國電影市場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新人導演的涌現,是讓他感覺到欣慰與激動的地方,“現在去電影院看到一部好電影,許多導演的名字都是我不認識的,這説明,中國新人導演的力量已不容小覷,並逐漸成為主流”。

  從《我不是藥神》到《無名之輩》,在中國電影日趨類型化的今天,越來越多新人導演的優質作品層出不窮。2018年國産片票房TOP20的電影中,由青年導演執導的電影共8部,佔比40%,其中4部是青年導演的故事長片處女作。“青年導演作品在2018年貢獻了超過100億票房,成為電影行業的中堅力量。”

  理性消費 口碑倒逼票房成常態?

  電影市場的發展需要電影創作人員的潛心付出,也離不開觀眾的肯定和關注。《2018騰訊娛樂白皮書》認為,中國觀眾觀影正日趨理性,不再以引進片即大片的心態選擇電影,三年來引進票房首次出現不增反減的局面,降幅達10.6%。口碑成為觀眾選擇電影的重要因素,也成為票房最大驅動力。

  2018年,一大批國産電影通過口碑實現逆襲,取得了優異成績。春節檔上映的《紅海行動》上映首日排片僅11.4%,在同時期上映的影片中排第4位,而上映7天之後,成為單日票房冠軍,一路逆襲成為2018年年度票房冠軍。國慶檔上映的《無雙》也有和《紅海行動》一樣,呈現出相應的票房曲線,可見口碑對於票房“續航能力”正日漸增強。

  從《紅海行動》到《我不是藥神》,再到《找到你》,影評人周黎明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好口碑電影直接影響到中國電影票房和電影院線的排片。“這應該,也可以成為一種常態,好口碑的電影,傳遞給觀眾的正能量價值觀,直接反饋到電影票房上,才能鼓勵更多的電影人,拍攝出更好的電影奉獻給中國的觀眾。”(記者 李岩 實習生 楊澤英)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