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告能量密度超150wh/kg 電動汽車産業迎來發展新階段
2017-10-10 10:20:26  |  來源:央廣網  |  編輯:韓俁

  2017年以來,工信部已累計發佈8批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共推薦新能源乘用車車型296款。據統計,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超過120Wh/kg的純電動乘用車車型有122款;系統能量密度在90-110wh/kg的車型有120款;系統能量密度在110-120wh/kg的車型則有27款。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眾多的純電動乘用車車型中,系統能量密度超過150wh/kg的有3款,這也是目前中國落地的純電動汽車中能量密度最高的車型,知豆——微行理念的首倡者——獨佔兩席,微行純電動汽車正在引領調動汽車産業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知豆1

  突破能量密度瓶頸 減少續航里程焦慮

  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推廣,無論市場規模、技術提升還是大眾的接受度都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動汽車市場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其中,續航里程是諸多問題的焦點,這也是電動汽車汽車發展的瓶頸之一。如何解決續航?突破電池能量密度瓶頸無疑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什麼是電池品質能量密度?就是電池平均單位品質所釋放出的電能,基本單位為Wh/kg(瓦時/千克)。在電池掌握著電動汽車命脈的情境下,電池的技術指標——能量密度(又稱比能量)其所代表的重要意義顯而易見,它不僅僅是項技術指標,更是當下補貼政策的技術風向標,成為行業、産業、市場競相關注的焦點。

  151.5wh/kg,這是迄今為止量産的電動汽車中能量密度最新、也是最高的數據,刷新了電動汽車産品系統能量密度的天花板新高度。這幾年來,類似能量密度突破的新聞屢見報端,原理還各有韆鞦,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卻不能如預期的那樣,給行業帶來實際的進步,絕大部分的的實驗室電池突破技術都無法實際轉化成商業産品。

  無疑,此次在推薦目錄中體現的能量密度突破,是代表電動汽車行業最新産品的真正誕生,對整個電動汽車行業意義非凡,給行業帶來的真正提升作用莫可估量。電池的一小步,正推動這整個新能源汽車産業向前的一大步。從知豆之始,一場電池革命的序幕正緩緩拉開。

  微行先行 知豆初露鋒芒

  知豆的率先突破,對微行領域來説,一顆能引領新能源汽車産業前行的種子正在萌發。知豆成立之初,就確立了純電動車正向開發的理念,並一直堅持設計符合新能源汽車特性的車身與平臺,為將來的突破與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此次,在確保電池安全的前提下,知豆通過新型一體成型的鋁合金箱體和輕量化塑膠材質箱蓋取代原有焊接鋼制箱體,大幅度削減重量,提升了箱體的結構強度和防水性能(達到IP68防水標準),以進一步提升輕量化的方式間接提高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同時採用大電芯、大模組的電池佈局,大幅度降低外部附件的重量,通過提高集成效率來提升電池比能量。可以説,知豆這幾年專心於研發和實際應用的成果正在逐步顯現。

  相對於其他車型而言,微行電動産品更能把電動汽車的能耗優勢體現出來。由於産品特性,微行純電動車的車身較小,品質較輕,車輛巡航時電能消耗也更加少,在有效控製成本的同時,還可以使車輛維持較高的續航里程。對於普通家庭而言選擇微行電動汽車作為代步工具,足以滿足日常出行需要,這也從市場銷量數據中可窺得一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知豆3

  肩負使命 任重而道遠

  綜合來看,在1-8批推薦目錄中,系統能量密度超過120wh/kg以上的純電動乘用車車型佔比大幅提升。與往年的統計可以看出,系統能量密度指標明顯提高,相信這距離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于2017年4月印發的《汽車産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的“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比能量力爭達到260Wh/kg;到2025年,動力電池系統比能量達到350Wh/kg”發展目標雖不中亦不遠矣。(圖片來源於高工電動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知豆4

  毫無疑問,電池能量密度提高可以為續航里程增加提供了可能,因而可以大大減輕人們的“里程焦慮症”。同樣,大模組、輕量化帶來的集成效率提升,間接的提高了産品效率、降低了成本,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前景。這也符合科技部部長萬鋼提出“今後五年要努力把動力電池單位能量密度提高一倍,把製造成本降低50%”的政策大方向。

  對於未來的電動汽車來説,如何儲存能量顯得非常重要。無論是科研機構還是科技公司,都在和時間賽跑,旨在突破現今電池的能量密度極限,這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對將在2020年補貼退坡後面臨裸泳的整車廠商來説,誰率先在關鍵技術突破將在中國市場乃至世界市場佔據一定的先發優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知豆5

  據悉,知豆此次公告上的産品為即將上市的D3車型。我們堅信,有了此次的突破,更多的高能量密度産品將陸續上市,或許一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電池革命就此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