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1處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相繼開放 北大紅樓1357件文物賡續紅色血脈
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即將在北大紅樓正式開展。
北京日報記者 牛偉坤 李祺瑤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得到系統修繕提升,現已整體亮相。這些紅色資源共31處,是1915年至1923年6月期間,北京地區與中國共産黨創建活動有關的重要會議場所、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等。
昨天,中共北京市委組織召開新聞發佈會,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愛軍介紹,本市為慶祝建黨100週年而籌辦的“1+9”展覽體系的核心,“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覽將於6月29日在北大紅樓正式開放。展覽彰顯北京建黨地域特色,三分之一展品為首次亮相,帶領觀眾追尋光輝歷史,不忘初心,汲取前行力量。
59個展室“一室一專題”定格經典瞬間
展覽從“經歷近代各種力量救亡圖存探索的失敗 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喚起民族覺醒 構築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高舉愛國旗幟 形成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播撒革命火種 打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陣地”“醞釀和籌建中國共産黨 鑄就黨的主要孕育地之一”“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6個部分,19個單元,圍繞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早期建黨人物,生動展現中國共産黨創建時期北京革命活動的光輝歷史,集中反映北京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陣地、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孕育地之一的主要情況和歷史地位。
走進展室,重溫“覺醒年代”。工作人員根據歷史資料精心復原了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分別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文科學長室、第二閱覽室等6處舊址,讓觀眾身臨其境感悟先輩革命足跡。
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內辦展,既要保護文物原貌,又要有效表達主題,還要方便觀眾參觀。目前,北大紅樓59個展室“一室一專題、一室一方案”,每間展室都有駐足點。同時,展覽設置20組觸摸屏,展現1700余張介面,使觀眾在豐富的數字化知識體系中學習歷史、感悟初心。
三分之一展品首展賡續紅色血脈
展廳中,958張圖片(含文字版、表格、地圖)、1357件文物、40件藝術品,還有25組景觀類作品、5組沙盤模型,16組新媒體藝術和13個珍貴影像視頻,重現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展革命活動、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醞釀和籌建中國共産黨等革命歷史,將一個個光輝瞬間定格。其中,三分之一展品為首次展出。
李大釗《獄中自述》、毛澤東蔡和森建黨的通信、全部63期《新青年》雜誌、多版本《共産黨宣言》、全套《共産黨》月刊……每一件文物都有故事,每一張圖片都飽含深情。張愛軍説,展覽將反映黨的早期歷史與服務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精選珍貴資料,使觀眾能從中切身感悟革命先輩振興中華、造福人民的愛國情懷,堅定信仰、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動員人民、組織群眾的實踐精神,勇於犧牲、義無反顧的崇高品格,從而激勵廣大黨員幹部更加自覺踐行初心使命。
承載著鮮活紅色記憶的文物,被文物工作者、普通收藏者珍藏著,匯聚到展廳。主題展展陳組負責人羅存康説,展覽在對黨的北京早期革命活動進行深入細緻研究梳理基礎上,廣泛徵集珍貴文物資料,還原歷史真相、重建歷史現場,確保展覽內容成為信史、正史。
展廳裏有來自全國13個省、50多家博物館的展品,還有一部分展品是民間收藏家無償捐贈的。比如,1919年1月發表了李大釗《庶民的勝利》的《新青年》第5卷第5號,1919年9月、11月發表了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的《新青年》第6卷第5號、第6號等36件文物是民間收藏家徐繼珂捐贈的。
“聯動”31處革命舊址展示時代風采
一幢紅樓為代表,《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亢慕義齋”舊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舊址……百年間,這些地方見證著中國從沉睡到甦醒,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如今,這些承載著光榮的地方被珍重地保護起來。展覽專門用兩個展廳,以沙盤和圖板形式集中展示31處革命舊址整體情況,實現矩陣式聯動。
觀眾不用出樓,可以“遍覽”31處革命舊址。目前,本市根據每處革命舊址實際情況,分“重點保護”“一般保護”“維持原貌、立牌存念”三類進行打造提升。其中,通過實施“1+9”提升工程對北大紅樓、北大二院舊址等進行重點保護提升。“1”即利用北大紅樓舉辦“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主題展覽,“9”分別是北大二院舊址、《新青年》編輯部舊址、李大釗故居、李大釗烈士陵園、長辛店二七紀念館、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舊址、陶然亭慈悲庵、京報館舊址、中法大學舊址,每處都舉辦相關專題展。
張愛軍説,保護修繕堅持整體保護、連片打造,適當採用現代科技手段,使文物舊址煥發時代風采。北大紅樓革命精神課題研究同步啟動,組織出版“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創建歷史叢書”。
參觀信息
6月29日正式開放 每天預約1000人次
北大紅樓“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主題展覽將於6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每日以預約方式,安排1000人次參觀,其中,上午、下午各500人次。每日開放時間為9時至17時,逢週一閉館。
近期主要以機關單位有組織參觀為主,後續將適時對社會單位和個人開放。
為增強便民性,展覽在有限的空間內,精心設計設置參觀流線圖、指示標識,同時在分時段安排專業講解基礎上,在一些展室開發二維碼,觀眾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了解相關背景知識及其他舊址情況。另外,該展還推出了明信片、首日封等紀念産品,開設書店和文創服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