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院裏的紅色記憶
來源:北京晚報  |  2021-07-22 10:09:57

雜院裏的紅色記憶

  校場頭條7號,原雲南會館宅門。 蔣晨明 攝

  宣武門西南角,有片地區叫校場口,這裡交織著很多大大小小的衚同。校場頭條,你聽名字,就能知道它的地位。這條衚同的7號院,是曾經的雲南會館。這裡不僅記載著雲南黨組織創建初期的歷史,也是聶耳曾短暫居住的地方。

  倘若有機會進入7號院探訪,即便未聞其名,也多少能猜出背後一定有些故事。院落很大,雖然現在是雜院狀態,但依稀可以感知當年的氣派。

  在京的雲南會館最早建於明代的朝內北小街。清代實行滿漢分城居住,會館遷至校場頭條。再後來,還在珠朝街等地新建了雲南新館等分館。校場頭條的雲南會館可以理解為“大本營”。

  維新運動時,這裡一度成為維新派的重要活動場所。據載,康有為的“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當時就挂于會館顯要位置。五四運動後,會館曾住過王德三、王復生、王孝達等革命先驅。在今天衚同口的介紹牌匾中,上寫“頭條七號為雲南會館,在現代革命史上記載著這裡是雲南黨組織創建過程最早基地”。

  1932年,雲南籍的聶耳來京求學,曾暫居此院三個月。在此期間,聶耳結識了北平許多左翼戲劇家和音樂家,宣傳抗日救亡,成了北平劇聯的活躍分子。雲南會館也就成為聶耳輝煌一生的重要節點。(北京晚報 記者蔣晨明)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