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奧之城”的光榮與夢想
來源:北京日報  |  2022-06-29 09:02:24

  原標題: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雙奧之城”的光榮與夢想

  6月,仲夏時節,萬物皆盛。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圓滿閉幕3個多月後,“雙奧之城”的榮光與記憶、成果與遺産一起在北京這座千年古都迴響,激勵著人們奮勇向前,接續奮鬥。

  從2015年7月31日北京獲得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舉辦權,到2022年3月13日北京冬殘奧會火炬緩緩熄滅,近7年的時間裏,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下,北京向世界奉獻了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正式成為全球首座同時舉辦過夏奧會和冬奧會的“雙奧之城”。從競技體育到全民健身,從防疫工作到綠色辦奧……北京冬奧會在各個方面的成就必將載入史冊。

“雙奧之城”的光榮與夢想

國家速滑館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標誌性場館。記者 潘之望攝

  競技體育

  向冰雪強國穩步邁進

  中國體育健兒爭金奪銀,金牌數和獎牌數創下歷屆之最——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讓我國冰雪運動在競技層面創造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7年來,我國廣大運動員、教練員牢記黨和人民囑託,爭分奪秒、刻苦訓練,在冬奧賽場上敢打敢拼、超越自我,勝利完成各項比賽任務。

  時間回到2015年,北京申冬奧成功之時,我國冰雪運動競技水準與歐美發達國家差距明顯。2014年冬奧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3枚金牌,9枚獎牌,排名金牌榜第12位;那一年的冬殘奧會,輪椅冰壺隊獲得第四,創下中國體育代表團冬殘奧會最佳成績。

  7年,2000多個日日夜夜,運動員們在國家的鼎力支持下艱苦訓練,最終換來了沉甸甸的收穫。

  2022年2月19日晚,首都體育館,隋文靜和韓聰勇奪花樣滑冰雙人滑金牌,就此將中國體育代表團在北京冬奧會上的成績定格為9枚金牌、15枚獎牌、排名金牌榜第三位,均為歷史最佳;2022年3月13日,北京冬殘奧會結束最後一個比賽日,中國體育代表團狂攬18枚金牌、61枚獎牌,首次登頂冬殘奧會獎牌榜。

  爭金奪銀之外,中國健兒還在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多個項目上完成歷史性突破,真正向冰雪強國穩步邁進。

  全民參與

  夯實冰雪大國群眾基礎

  冰場雪場成為“網紅打卡地”,青少年積極上冰上雪——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讓我國冰雪運動在大眾普及層面達到新的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通過籌辦冬奧,不僅把冰雪運動的競技水準追上去了,冰雪運動的普及推廣也追上去了,體育運動的質和量都提高了。”

  從北京申冬奧成功,到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圓滿閉幕,7年時間裏,“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成為現實,曾經“不出山海關”的冰雪運動實現“南展西擴東進”,滑冰滑雪成為全國流行的休閒新時尚,特別是青少年,紛紛結下“冰雪奇緣”。

  在4月舉行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建設者及家屬開放日活動中,多名青少年在這塊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項目比賽場地上自由滑行,他們之中,絕大多數都是受北京申冬奧成功的鼓舞而走上冰面的。15歲的北京女孩崔靜涵説,北京申冬奧成功讓她關注滑冰運動,最終有了這個堅持了5年的愛好。

  冰雪運動的普及離不開場地設施。北京市體育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北京市的冰雪場地由冬奧會申辦前的42座冰場、44塊冰面、22處雪場,發展為82座冰場、97塊冰面、32處雪場。全市冰雪運動特色學校和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均達到200所。“冰雪運動進校園”做到了16個區全覆蓋,中小學生上冰、上雪已達約210萬人次。

  精準防疫

  各方點讚閉環管理效果

  把所有參與者的健康放在首位,以賽事與運動員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成功的防疫工作成就了精彩的奧運盛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舉辦期間,我們把全部參與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通過嚴格實施防控措施,有力保障了各方人員健康。賽時期間,閉環內陽性比例僅為0.45%,所有陽性人員都得到了有效治療和良好照顧,沒有發生聚集性、溢出性疫情,城市防控動態清零。中國的防疫政策再次經受住了考驗,為全球抗疫和舉辦國際重大活動提供了有益經驗。

  北京冬奧會的防疫政策受到各方點讚。“北京冬奧會閉環管理非常成功,可以説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之一。”國際奧會主席巴赫這樣評價。參加北京冬奧會的荷蘭速度滑冰名將克羅爾直言,如果只有一個國家能在疫情之下安全地舉辦冬奧會,那一定是中國,我們應該慶倖冬奧會在這裡舉行。

  綠色辦奧

  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樣本

  所有比賽場館100%使用清潔能源供電,史上首次達成奧運會“碳中和”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讓綠色辦奧成為現實,樹立舉辦奧運會和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典範。

  在冬奧會北京賽區的13個競賽和非競賽場館中,有11個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遺産。一座座夏奧場館“變身”冬奧賽場,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最好詮釋。

  綠色辦奧離不開科技創新。清潔能源供電工程張北柔性直流電網,是世界首個實現風、光和儲能多能互補的直流電網工程,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均為我國首創。它不僅讓26個冬奧場館實現了100%清潔能源供應,每年還可以向北京輸送全市用電量1/10的清潔電力;國家速滑館、首都體育館、五棵松體育中心等場館高品質、高顏值的冰面之下,是世界上最先進、最環保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提升能效約30%。

  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依山而建,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蜿蜒至山腳——兩座場館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建設過程中將原有樹木原地或拆遷保護,約11600立方米富含有機質和稀有種子的表層土壤被剝離,保存賽區珍貴的表土和種子庫資源,用於後續場館生態修復。

  奧運遺産

  惠及大眾實現效益最大化

  冬奧場館爭相開放,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果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讓冬奧會遺産充分惠及大眾。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既有場館設施等物質遺産,也有文化和人才遺産,這些都是寶貴財富,要充分運用好,讓其成為推動發展的新動能,實現冬奧遺産利用效益最大化。”關於北京冬奧會的遺産利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明瞭方向。

  北京冬奧會場館遺産成果豐碩。國家速滑館、首鋼滑雪大跳臺、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跳臺滑雪中心等全球頂級冬季運動場館不僅為舉辦高水準賽事創造條件,還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了開放計劃,讓普通人有機會站上冬奧賽場。

  借助北京冬奧會的契機,京津冀協同發展借勢推進,實現成功辦奧和區域發展雙豐收。一條京張高鐵,完成了這條中國最古老鐵路從時速35公里到350公里的飛躍,更讓北京與張家口的“手”拉得更緊——張家口融入北京“一小時交通圈”,高鐵帶來了北京的滑雪愛好者,更有助於人才和資源的流動。

  (北京日報記者 趙曉松)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