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釋放創新活力 放飛創業夢想 楊淩打造世界知名農業科技創新城市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2018-11-04 18:03:30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宋佳):4000多年前,農官后稷在陜西楊淩“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中華農耕文明由此而起;如今,楊淩這片土地又迎來了數以千計的創客,匯聚起創新創業的能量,楊淩正在朝著“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城市”的目標大踏步前進。

  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到高科技服務,從打造“互聯網+農業”全信息平臺的農業信息化專家到把陜西蘋果買到國外的普通大學生,從紮根在牧場的高校研究生到土生土長的職業農民……在楊淩,自由的創新創業氛圍激發了“雙創”主體的多元化和創業領域的層級化。在這片熱土上,只要肯努力,一定會結出創業“果實”。

  農業科技奠定楊淩“雙創”根基

  1934年,于右任和楊虎城在楊淩創辦了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奠定了楊淩的農科優勢;改革開放以後,楊淩對區內農科資源進行整合,組建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淩職業技術學院”,聚集起7000多名農業科教人員。

  “區校融合”成為楊淩特色,也為楊淩的創新創業奠定了深厚的科技基礎。農業科技人員是創新創業的重要主體,農業科技教育是創新創業的有力支撐。

  出身農村的朱銘強如今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更是遠近聞名的 “農桑創客”。朱銘強師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蘇印泉,從事基於生物研發的杜仲資源開發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著為了杜仲事業獻身的目標,2015年12月,朱銘強發起成立的陜西仲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恰逢楊淩示範區一系列鼓勵創新創業政策正在惠及,落戶創業團隊可申請20萬元到50萬元人民幣的免息貸款作為創業啟動金。另外,楊淩創新創業園發展有限公司(楊淩創業服務中心)還會給創業團隊提供免房租和水、電、網的創業園辦公室。在如此優渥的創業土壤裏,朱銘強的公司開始逐步邁向正軌發展。

  如今,朱銘強團隊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杜仲研究所,一改“杜仲皮”藥用傳統,採用杜仲葉為原料,經過選葉、粉碎、浸提等工藝,分步驟高效提取製成杜仲精粉。同時,生産杜仲精粉後的提取物殘渣可以再生産為杜仲飼料添加劑以及杜仲膠,目前已有杜仲精品茶、杜仲多糖、杜仲飼料添加劑等17類産品。

  直接將科研成果推向市場是楊淩眾多農業科技人員發揮“雙創”力量的形式之一,培育更多有志青年投身科技創業是楊淩農科資源對創新創業更具廣泛性的支持。

  2009年,王炳科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一直在牧場工作的他深知奶牛養殖業的痛點所在,帶著創業團隊和自主研發奶牛疾病發情檢測儀,王炳科2016年回到楊淩,入駐創業工場,開啟創業之路。之所以回到楊淩,王炳科就是看中了這裡的農科資源能夠為自己提供所需的技術支撐。如今,王炳科一邊創業一邊繼續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造。

  楊淩示範區的決策者們深知,科技力量是創新創業的支撐和核心,離開了科技創新,創業只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總有一天會失去活力。為此,楊淩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基礎支撐,加快科技創新力度,近五年新增科技成果和專利申報4859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陜西省第一,多項農作物新品種在全國推廣使用,為現代農業發展有效釋放了新動能,也為這片雙創熱土增添看源源不斷的科技活力。

  為了讓豐富的科研成果轉化順利轉化為市場力量,激發科研力量的創業活力,楊淩持續舉辦以陜西省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為代表的平臺性賽事,引導農業科技成果落地。前兩屆大賽中共有600個項目參賽,達成投資意向20多項,投資金額2.3億。

  陜西省科技廳副廳長林黎明説:“大賽為更多的大學生、返鄉青年、復轉軍人等群體提供了創業平臺,為農業産業化、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貢獻智慧,並且給農民新型非農化、職業化提供了學習、發展的新舞臺。”

  孵化基地展開楊淩“雙創”畫卷

  目光回到2016年5月12日,位於楊淩新橋路的一片樓身拼貼著彩色方塊的建築群——“眾創田園”張開迎接創客的懷抱,這是楊淩響應“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號召而投資建設的全鏈條孵化基地。

  也是在這一天,曹昂帶著創業團隊和利用互聯網打造中國農業人“新農具”的夢想,走進了“眾創田園”,他的創業項目“大農圈”是一個通過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搭建起的面向農戶的互聯網、大數據精準服務平臺。

  2016年,電商模式如雨後春筍般在農業領域遍地開花,而“大農圈”與此不同,它的本質是一個不以出售農資為目的信息集散平臺。這在當時還屬於新事物,並不清晰的盈利模式不被大多數人看好。與“眾創田園”溝通之後,曹昂感到一拍即合。眾創田園開放包容、敢為人先的孵化思路與創業精神如出一轍,“大農圈”在這裡的成長如魚得水,眾創田園提供的企業發展規劃、資源對接、法務諮詢、辦公設施供給等全方位服務讓“大農圈”迅速成長。

  2016年8月,寧夏固原市西吉縣萬崖村12000噸芹菜嚴重滯銷,“大農圈”利用大數據,將這一信息精準推送至208位目標用戶手中,全國各地芹菜客商涌向西吉縣,原本面臨著一年辛苦打水漂的菜農實現增收2.51億元。

  “大農圈”的成功是楊淩為創業者留足空間、鼓勵創業者勇敢嘗試新事物的表現。為了讓創新創業精神生根發芽,楊淩建立起了面向各類群體的創新創業平臺,“眾創田園”只是其中一個縮影。為了立足市場推進“雙創”工作,楊淩投資組建了創新創業園發展有限公司,面向科技人員、大學生、職業農民、被徵地農民、返鄉人員等,建成各類創業孵化基地57萬平方米,搭建起眾創空間、創業工場、火炬創業園、農業企業孵化園、西農大青年創業園、創業基地等核心孵化區。

  築好鳳凰巢,贏得鳳凰來。如今,已有754家創新創業團隊入駐楊淩,累計孵化科技企業900余家,畢業企業80家,在孵企業642家。

  創業大軍描繪楊淩“雙創”特色

  農業科技激發創新活力,孵化平臺打造創業平臺,楊淩已經形成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各部門各機構的工作人員將服務創業的意識深值於心頭,吸引各行各業的有志之士紛紛投身創業大潮,組成一支豐富多彩的楊淩“創業大軍”。

  田義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在讀本科生,從蘋果銷售做起,到組建團隊正式成立楊淩農加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她把陜西蘋果賣到了東南亞國家、俄羅斯等國外市場,解決了蘋果滯銷問題,也推動了陜西蘋果與國際高端市場對接。

  對於一個90後的小姑娘來説,創業的道路異常艱辛。與相此對應的是,楊淩示範區的關懷讓她感到異常暖心。

  註冊公司時,楊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措施讓田義3天拿到營業執照,7天拿到所有證件。公司想要擴大知名度,對接到更多同行資源,楊淩示範區從三頁紙的展會信息中挑選了幾個匹配度高的展會推薦給田義,最終赴新加坡參展時,田義還得到了楊淩示範區提供的70%的資金補助。

  這些都讓田義決心留在楊淩開展自己的事業,她覺得楊淩示範區把能提供的硬體資源都提供了,在楊淩創業,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定能有收穫。

  大學生有夢想、有拼勁,為創新創業注入了青春的活力。楊淩示範區緊抓這股新生力量,專門出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5年內免費提供辦公場所,對領辦人免費提供60平方米保障房。目前,楊淩已集聚大學生創業企業300多家,有一半為外地大學生到楊淩創辦。

  2017年,陜西省首屆“十佳”農民表彰會上,土生土長的楊淩農民馬新世抬頭挺胸地站上了領獎臺。頒獎詞中有這樣一段話:“追逐夢想,成為首批職業農民。人生無悔,精心培育優質瓜果。”

  正是依託于楊淩的農科優勢,又趕上了職業農民創新創業的熱潮,馬新世等5位職業農民按照市場化運營模式,投資1.05億元建設了楊淩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

  在楊淩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的新式大棚裏,甜瓜不是直接種在土裏,而是種在一個長約40釐米、寬約20釐米、高約15釐米的“枕頭”裏。“枕頭”裏面裝的是馬新世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一起發明的植物生長營養有機物質,經過多年多地示範推廣,這項新技術不但有效解決了土壤的生態問題,而且使甜瓜的糖分增加,産量也提高了20%。

  除了隨處可見的現代農業技術,園區還承載著生産示範、田間課堂、休閒觀光、智慧農業、股份制合作示範、現代行銷模式示範等功能,致力打造農業新技術培訓基地、職業農民創業孵化基地、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示範基地。

  馬新世説:“我能取得這些成果,主要得益於楊淩優越的政策支持。”對於真誠創業的職業農民工和返鄉農民工,楊淩示範區為其提供包含項目立項、資金扶持、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套餐式”支持,目前楊淩已有200多名農民用過自主創業當上了“老闆”。

  楊淩示範區黨工委副書記劉天雄説:“農民職業化在楊淩已成大趨勢,僅2017年楊淩就面向國內培訓技術農民4.6萬人,截至2017年底,國內已有1.2萬餘人拿到楊淩示範區的農民技術職稱證書。”

  劉天雄對楊淩未來的雙創工作充滿信心,他表示,未來,楊淩將從營商環境、成果轉化、融資渠道、産業培育五方面響應國家號召,打造“雙創”升級版。

  楊淩,因農而生。1997年,國務院批准設立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2017年,楊淩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以現代農業發展為主要特色的自貿片區。如今,楊淩“雙創”工作以土生土長的創業主體、服務於農民的創業項目、依託于農業科技的創業資源,在中國“雙創”大軍中獨樹一幟。

閱讀
 
編輯:王菲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