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神醫”劉伯松:電氣絕活“診治”上千輛火車頭(組圖)

2017-07-13 15:15:44  來源:中工網  編輯:杜娜
 
鐵路“神醫”劉伯松:電氣絕活“診治”上千輛火車頭(組圖)

劉伯松在工作中。

鐵路“神醫”劉伯松:電氣絕活“診治”上千輛火車頭(組圖)

劉伯松(中)在指導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

  開欄的話

  自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後,一年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成為中國發展語境中的重要概念。

  推動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技術工人承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中國,離不開天馬行空的“磅薄才氣”,也需要腳踏實地的“匠心獨具”。倡導工匠精神、呼喚匠心歸來,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在我們身邊,更不乏秉持工匠精神之人:他們在平凡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看似是非常普通崗位,卻用精湛的技藝、專注的精神,參與著我國最尖端的科技項目。

  中工網從今日起,推出《大國工匠·名人堂》專欄,帶你走近更多平凡又偉大的職工,希望引導更多人堅守內在、堅守創造,讓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每個人的職業追求,讓中國製造更加自信地傲立於世界。

  他像一名老道的中醫,望聞問切,為各種機器設備診脈。

  他是一名忠實的管家,精打細算,把廢棄部件變廢為寶。

  在跟電子和機械打交道,他如醉如癡,樂此不疲。他就是全國勞模劉伯松,哈爾濱鐵路局哈爾濱工務機械段檢修車間電氣檢修班組工長,17年來,檢修鐵路大型養路機械968台次,為企業節約了配件支出千萬元。

  刻苦鑽研,練就一手電氣絕活

  很多人都在驚嘆鐵路日新月異的變化,坐著高鐵,體驗著動車組的舒適和風馳電掣,很少有人知道這背後劉伯松所從事的這個工作。他是“修火車頭”的,但他修的車頭不拉乘客,也不載貨。他修的搗固機、整形車、清篩機、穩定車、打磨車分別負責鋪設鋼軌、更換枕木、整修線路、調整路基和道床。

  檢修電路板,劉伯松可以説是鐵路系統第一人。大型養路機械電路板和感測器是非常精密又易損的配件,集成度高,一塊電路板上有晶片、放大器、電容、電阻、保險、三極管等零件上千個,以往壞了沒人會修,也沒人敢修,都是更換新件,舊件報廢。劉伯松看著這些“嶄新又昂貴的廢品”少則幾千元,多則近萬元的配件報廢十分心疼,就琢磨著能不能修復,他憑藉從小愛好修理電器的底子,查閱大量技術資料,經過無數次試驗與失敗,終於把以前沒人敢做、甚至是沒人去想的難題攻克,劉伯松發現電路板的病根,一般都是因為軟體亂了,工作溫度過熱引起的,板上運算放大器的參數隨溫度變化而升高,從而導致電路板上部分零件燒結、損壞,經過反復比對和論證,換上高精度、低溫漂的放大器,問題就解決了,成本僅需200元,就解決了上萬元的大事。據統計,他一年就維修了40多塊電路板、70多臺感測器,經現場使用,工作正常,反饋情況良好。

  類似的小發明、小革新還有20多項。AT3500型暖風機是大型養路機械上一套獨立供暖系統,由於哈爾濱冬季的極寒天氣,故障不斷。有時一台暖風機同時出現多個毛病,常常剛修完裝到車上又得拆下來。劉伯松看到機車內操作手由於沒有暖風雙手凍出了口子,滲出了鮮血,疼在心裏。他通過查閱大量技術資料,設計建造了室內暖風系統實驗臺。暖風機修完後,在實驗臺上測試,再裝到車上,使暖風機一次修復率從50%提高到100%.大型機械的感測器調試,需要不停地用手控制電子擺採集數據,測試一根線,得彎30多次腰不説,由於動作不一樣數據誤差也大。劉伯松將這套精密設備革新,由手控改為腳踏式控制,使測試動作更加合理,提高了數據的準確度。

  “伯松,你辦法為什麼總是那麼多呀”?面對同事們的問題,劉伯松笑著説:“都是讓設備故障給折磨的,遇到了難題,就忍不住天天琢磨,就有靈感了。”劉伯松就是這樣給機車看病問診的,同事們都稱他為“鐵路神醫。”

  堅守崗位  24小時隨叫隨到

  工作中,隨著創新産品和攻關項目的不斷增加,劉伯松的牌子亮啦,雅號也多了。

  劉伯松技術水準高,同事都戲稱他“劉大拿”,但這位大拿從不“拿大”,一點架子也沒有。有一次一台清篩機在外地施工壞了,需要連夜修理,否則第二天就得停工。領導找到剛下班的劉伯松説:“伯松,你去一趟,路程有600多公里,我給你派臺小汽車。”劉伯松説“還是火車快,我坐火車”。當晚,帶著工具就去了火車站,正趕上暑運,火車上一個座位也沒有,他自帶小馬扎,坐睏了就打個盹。下車後他來不及休息,立即投入到工作中,故障迎刃而解。現場其他機車的師傅們聽説他來了,也都請他幫助調試設備。他二話不説,檢修查看,滿足所有人要求,寧可自己坐夜車、沒座位,也不讓大夥失望。

  鐵路人都知道,在鐵路線路維修中,對幹線進行“開天窗”封閉區間施工作業,是嚴格受到時間限制的。一旦機械發生故障不能作業,就影響了“天窗內”的作業量,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領導果斷成立110緊急故障搶修平臺,劉伯松和班組的成員,同時被納入了這一平臺工作,手機保持24小時暢通無阻,做到現場隨叫隨到,在最短時間內為現場排除故障。從而達到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有效工期的目的。

  “當了“大拿”就不能愧對這個雅號,這裡既有工友們對他的肯定,也有對他的期待。”劉伯松説。

  發揚勞模精神成就“花開滿園”

  作為勞模,劉伯松深知“一花獨放不是春”,如何把自身的技術專長傳給徒弟、傳給工友,助推更多青工成長成才,是一名班組帶頭人應該具備的胸懷和責任。

  2014年7月,劉伯松工作的檢修檢測班,被黑龍江省命名為“劉伯松勞模創新工作室”。這給他帶來莫大的鼓舞和動力。針對不同設備故障、遇到的難題,劉伯松與班組職工一起研討,為了給單位節約成本,能修的就修、不能修的就找替代品。搗固車上的液晶顯示器是奧地利生産的,由於震動或磨擦等原因,內部電路極易損壞。以前處理的方式都是換一整臺原裝液晶顯示器,費用很高。為了能找到既實用、又便宜的替代品,劉伯松成了電子市場的常客,經過查找和對比液晶面板資料,終於找到一款參數基本一致的産品,經過測試,這款産品比原裝的還堅固耐用,不僅換代成功,還解決了容易引發顯示器損壞的難題。

  一勤天下無難事,功夫不負有心人!劉伯松經常拿這句話鼓勵創新工作室成員。憑藉不斷超越自我、挑戰技術高端的勁頭,他們白天在工作崗位上相互學習各種機械的檢修技術,積累實戰經驗;下班後就把休閒娛樂、度假旅遊的時間全部用於學習上,先後組織開展學習了《大型搗固機機械設備維修和原理》、《機械設備工藝》和《電器設備原理》等大修機械檢修方面的理論技術書籍。該勞模創新工作室還根據工作實際,組織開展了“關於大型養路機械配件和電路的改造”等多項技術攻關項目,先後實施6項技術革新,通過立項攻關,修舊利廢上百件,累計節支資金百萬元。

  面對未來,劉伯松説:“把份內的活幹好,攻克更多的電氣難題,把該解決的問題弄明白,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和享受。”(中工網記者朱晶晶 通訊員 胡文升)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