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創意中心主辦的線上活動“創意2030論壇-‘疫情後的城市治理’”分論壇舉辦。當天,活動邀請了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就“疫情後的城市治理和可持續發展”主題展開討論。
參與討論的專家學者包括創意中心諮詢委員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戰略規劃助理總幹事漢斯·道維勒,創意中心諮詢委員會委員、全球文化網絡總裁梅裏·馬達沙希,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南開大學濱海學院董事長龔克,中國國際跨國公司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李新玉,美國MCM國際集團CEO、曾任洛杉磯奧運會資深副總裁麥克·米切爾,可持續發展諮詢創新教育組織的創始人和董事尼爾·沃爾,蓋婭教育公司首席執行官、聯合國訓練研究所研究員梅·伊斯特。當天論壇由原CCTV英文頻道主持人現特邀評論員,現任達沃斯可持續聯合發展研究會主席、達沃斯未來能力空間總裁段妍玲主持。
論壇上,首先帶來分享的是漢斯和梅裏,他們針對疫情後,世界如何發展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在談及“疫情後更充分的應急準備”話題時,漢斯表示,疫情後各國都面臨社會危機,失業、就業和健康危機等,如何應對這些危機是各國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這關係到我們解決未來不可預見的情況,並提高恢復能力。應對危機第一是提高城市的抵禦能力,為未來做好準備;第二是建立公共衛生體系,並進行創新,從而讓人們對疫情復發做好準備;第三是增加在智慧城市上的投資。”漢斯強調,科技是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一個關鍵因素,“因為我們已經看到每家每戶都能通過數字網絡獲得生活所需。”其次,城市要增強適應能力,提高全球的創造力,找到新的解決辦法,最重要的是國際合作。漢斯説:“我們要加強公共醫療體系,並進行創新;我們已經看到,在中國,無人機已經應用於運輸醫學樣本,以此避免污染的風險。在應對像新冠肺炎這種緊急情況時,如何擴大醫院容量,如何動員更多的醫療服務人員,或者是召回退休的醫生和護士,或者是讓醫科大學裏快要畢業的學生參與進來,這些問題要求我們必須在城市層面進行協調及發展,這是城市的任務,也是領導者的任務。”
漢斯還表示,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選擇,未來是去城鎮還是回到大城市。“我們必須思想開明,要互相學習,我們要看到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城市如何交流經驗,從而能夠影響未來全球的行動,我認為這是國際合作新的組成部分。”
“由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在未來幾年會一直存在。所以我們過去的理論和實踐需要加以修改、研究和重新制定。”梅裏表示,“我們除了城市化問題,還面臨著食物資源和能源資源的問題。循環經濟能為此提供幫助。”
那麼循環經濟怎麼幫助我們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呢?梅裏舉了阿姆斯特丹的例子,阿姆斯特丹正在用循環經濟來促進城市發展,比如綜合交通體系。她説到,工業化帶來了當前很多的國際和環境問題,比如砍伐林地、水污染、大量的浪費、生物多樣性減少和荒漠化等。循環經濟包括社會提供的所有服務,可以通過科技創新創造出清潔的經濟模式和更多空間,都市圈裏的所有東西都被利用起來得以可持續。比如建築中的垃圾變成新的建築,從而帶來就業,新的技術又帶來新的經濟模式,從而保護了環境,“城市裏的所有東西都被利用起來生産一些其他東西,這些産品正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可持續。所以大都市圈和循環經濟這兩個體系是相互聯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