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芬蘭“新建築與設計博物館”設計競賽揭曉了五項入圍作品,這五個入圍作品進入第二輪角逐,將根據專家和競賽評審團的反饋進一步完善。最終獲勝方案將於2025年9月公佈。
芬蘭新建築與設計博物館設計競賽第二階段入圍提案展示。(照片來源:芬蘭新建築與設計博物館)
芬蘭“新建築與設計博物館”將坐落于赫爾辛基南港,這會是一座滿足未來可持續性需求、體現靈感和創意的博物館。新博物館的建設得益於赫爾辛基市、芬蘭國家以及多個私人基金會提供的資金支持。
2024年4月,新博物館的國際設計競賽正式啟動,競賽由市屬及國有房地産公司ADM與芬蘭建築與設計博物館基金會聯合舉辦,共收到624份提交的提案。競賽第二階段將於2025年2月開始,在此期間,選定的提案將根據評審團和專家團隊的反饋進行完善。
從收到的624份參賽作品中,競賽評審團選定了“Tyrsky”、“Moby”、“Kumma”、“City Sky and Sea”和“Tau”這五個作品進入競賽第二階段。公眾可在設計競賽網站上查看這些入圍作品,並可在2025年1月31日前對這些設計方案發表評論。公眾意見將被匯總提交給競賽設計團隊,以支持他們完善作品。
芬蘭赫爾辛基南港
芬蘭建築與設計博物館基金會首席執行官、競賽評審團成員卡琳娜·高德表示:“感謝每一個應徵的團隊,從眾多有趣的方案中篩選出五個最具潛力的方案,這是一項具有挑戰性又令人振奮的工作。”
競賽評審團成員貝亞特·霍爾梅巴克表示:“這五哥入圍項目代表了對這座令人嚮往且富有靈感的博物館的不同願景。這些作品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具有成為非凡且持久的品質建築的潛力。評審團認為,它們都具有獨特的城市存在感和卓越的空間特性,能夠使新建築與設計博物館組織起豐富多樣的展覽和活動。”
第二階段的評選將特別關注建築的低碳足跡,以及對循環經濟原則的遵循,為此,評審團將安排一系列研討會,由設計團隊和各類用戶群體代表參加。
入選作品“Tyrsky”
該建築採用綠色銅皮覆蓋的曲面屋頂,與濱水景觀無縫融合,適中的高度契合周邊環境。建築由多個矩形交錯構成,形成一個小內庭院,使自然光能到達建築中心。起伏的曲面屋頂表明這是一座公共建築,與鄰近街區截然不同。該提案是使用大塊木材作為承重結構和室內裝飾的優秀範例。
“Tyrsky”提案效果圖
“Tyrsky”提案效果圖
入選作品“Kumma”
新博物館建築被設計為一個緊湊且低矮的結構,保留了從塔提托爾尼沃公園看向市場廣場和卡塔亞諾卡區的重要視線。儘管高度較低,但建築具有強烈個性,比例優美。與其他提案不同,該建築可從市場廣場和拉伊瓦西蘭卡圖兩側進入,讓訪客能夠直接進入一樓展覽空間。
“Kumma”提案效果圖
“Kumma”提案效果圖
入選作品“Moby”
該提案的輪廓整體呈楔形,為從海濱看向塔提托爾尼沃公園的視線留出空間。博物館訪客在空間之間的移動經過精心設計,建築從不同方向打開的視線也經過深思熟慮。得益於其緊湊的形態、合理的結構體系以及回收材料的使用,該建築在資源利用上十分高效。
“Moby”提案效果圖
入選作品“Tau”
建築以極端的簡潔性呈現出雕塑般的形態。它表明,要從周圍的城市結構中脫穎而出,無需依賴不尋常的形狀或獨特的材料就能獲得地標性地位。設計強調新博物館作為市場廣場的延伸角色,其整個北立面歡迎訪客自由流動,並與港口水域無縫連接。
“Tau”提案效果圖
“Tau”提案效果圖
入選作品“City, Sky and Sea”
由於其彎曲的墻壁和屋頂表面,新建築在濱水景觀中呈現出帳篷的形狀和輕盈的感覺,自然地坐落在現有街區立面前方。博物館設計具有獨特且強烈的空間結構,使其從各個角度看去都獨具美感。
“City, Sky and Sea”提案效果圖
“City, Sky and Sea”提案效果圖
博物館作為多元視角的平臺
在芬蘭新建築與設計博物館設計競賽第一階段結束的時候,赫爾辛基設計周舉辦了一場論壇,主題是探討未來博物館作為公共空間的角色、其社會意義以及博物館如何服務於廣泛的受眾。
在論壇上,耶魯大學建築學院的歷史學家、教授埃娃-莉莎·佩爾科寧強調了藏品在讓歷史栩栩如生方面的重要性:“藏品使歷史具體化,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和靈魂。”在耶魯大學的教學中,佩爾科寧見證了藏品在教育中發揮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她強調了可及性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教育目的而言,“你可以教授歷史、閱讀有關歷史的書籍,但當你能夠觸摸到這些物品時,你才會真正理解那個時代。”
芬蘭赫爾辛基南港鳥瞰圖
曾為多個城市、基金會和文化機構提供諮詢的托米·萊蒂奧強調了博物館作為公共空間的角色,以及對所有人開放的意義。他認為博物館應提供多種視角,雖然這有時會引發不同的觀點:“你必須能夠認識到一定程度的摩擦,並將其與驚奇和敬畏的元素結合起來。"
萊蒂奧還表示,博物館必須在創造有影響力的經歷和促進日常對話之間找到平衡。他認為一個好的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築,它還需要服務於市民的日常生活並營造一種社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