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建築舞臺上,圓形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遠的意義,成為連接藝術、自然與人文的橋梁。圓形建築,以其和諧流暢的線條、完美的幾何形態,不僅賦予空間以獨特的視覺美感,更在功能上實現了高效利用與和諧共生。
從順德“和美術館”的詩意混凝土漩渦,到倫敦“蛇形畫廊”的輕盈遮陽穹頂;從西班牙維哥城市電梯“Halo”的透明圓環,到迪拜世博會Terra可持續發展館的綠色圓盤;從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的環形教育殿堂,到墨西哥Valle San Nicolás會所的漂浮圓環,再到哥斯達黎加奧薩半島的“綠色交響曲”住宅,這些圓形建築奇跡以其獨特的形態,講述著人類與自然、現代與傳統的和諧對話。
本文將帶您走進這些圓形建築的奇妙世界,探索它們背後的設計理念、技術創新,以及圓形形態如何成為連接人與環境、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一、順德“和美術館”
順德“和美術館”(HEM)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新城,是一座由家族發起、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的非營利民營美術館。自2020年10月啟用以來,它已成為廣東地區的藝術地標,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
和美術館的建築設計獨具特色,整個建築以清水混凝土為主要材料,簡潔而富有詩意。美術館的核心筒內,連接起五層空間盤旋而下的清水混凝土雙螺旋樓梯,是建築的一大亮點,不僅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衝擊,也在空間上提供了豐富的層次和旋轉感。和美術館的設計考慮了嶺南地區亞熱帶氣候的特性,通過建築形態營造出具有明顯光影效果的“建築表情”。
在設計理念上,安藤忠雄追求在穩定結構中尋找動態平衡,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美術館的核心哲學和建築風格。美術館的空間設計以“和諧”為主題,從建築設計到細部工藝,都以多樣化的“圓”呈現,試圖創造出融匯中國嶺南建築文化的嶄新藝術文化中心。
和美術館自開業以來,已榮獲多項大獎,包括2020年“美國建築大師獎”中的專業組年度建築設計大獎。其設計被認為是對嶺南建築文化的一次現代回應,同時也是對傳統與現代融合的一次成功嘗試.
二、倫敦“蛇形畫廊”
倫敦的“蛇形畫廊”(Serpentine Pavilion),由布基納法索建築師Diébédo Francis Kéré于2017年設計,是每年夏季倫敦海德公園內備受矚目的建築之一。“蛇形畫廊”採用了獨特的開放式結構,其屋頂設計靈感來源於非洲傳統建築中的遮陽構件,能夠有效引導雨水,同時提供遮陽功能。頂蓬模倣樹蔭塑造而成,中心的圓孔在下雨時形成壯麗的瀑布,雨水隨後經過地面的排水系統處理,用以灌溉附近的花園草地。
Kéré的設計理念基於“開放感”,幕墻由預製的木塊組成無數三角形的模組,模組之間有大小不一的空隙,使建築物看起來輕盈且透明。四個入口將人們帶至開放的中心庭院,新鮮空氣自由流通。
“蛇形畫廊”不僅美觀大方,還非常實用。其開放式的設計使得展館內部空間寬敞明亮,非常適合舉辦各種藝術活動和展覽。同時,展館的可持續設計理念也值得稱讚,它充分利用了自然光和自然通風,減少了能源消耗。
設計理念上,Kéré旨在通過這座展館傳達對水的珍視,以及社區聚集的重要性。他希望通過設計,讓人們在享受藝術的同時,也能思考水這一生命之源的珍貴,以及人們如何共同守護這一資源。“蛇形畫廊”不僅是一個藝術展示的空間,也是一個社交的場所,鼓勵人們聚集、交流和分享日常生活經歷。
“蛇形畫廊”被讚譽為是對傳統與現代、自然與人工之間平衡的一次精彩詮釋。作為設計師,Diébédo Francis Kéré以其獨特的非洲視角和對可持續建築的深刻理解而聞名。他的作品不僅贏得了國際聲譽,也為非洲建築師在全球舞臺上發聲提供了重要平臺。
三、西班牙城市電梯“Halo”
本文介紹了位於西班牙維哥的城市電梯“Halo”,由 NOARQ、AM2 Arquitectos 和 Arenas Y Asociados 設計。該項目融入了 VIGO VERTICAL 城市復興計劃,將城市的聯運站與城市全景連接起來。圓形結構設有封閉和露天通道,平衡了附近居民的隱私和旅遊吸引力。Halo 採用絲網印刷玻璃和白色固體表面材料建造,是一座獨特的建築地標,增強了該地區的連通性和流動性。
西班牙維哥城市電梯“Halo”是一個獨特的城市更新項目,是“垂直維哥”(VIGO VERTICAL)城市再生計劃的一部分,該項目將交通樞紐與高海拔區域連接起來,旨在改善城市交通連接,為居民和遊客提供便利,同時提供令人驚嘆的全景視野。
“Halo”的設計以其圓形結構和透明材料為特點,融合了現代建築美學和實用功能。它採用絲網印刷玻璃和白色固體表面材料,不僅確保耐用性和安全性,還營造出通透的視覺效果。結構內部設有封閉式和開放式通道,既保護了周邊居民的隱私,又為遊客提供了開放的觀景體驗。
該電梯在功能上是一個重要的垂直交通工具,尤其對於連接維哥的多山地形區域至關重要。同時,它也成為城市的新地標。通過“Halo”,維哥進一步實現了交通便利性與城市美學的完美結合,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城市設計範例。
四、迪拜世博會的Terra可持續發展館
迪拜世博會的Terra可持續發展館是2020年世博會的三大主題展館之一,由英國Grimshaw建築事務所設計,設計靈感源自自然界的複雜過程,如光合作用,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展館佔地約8.6萬平方英尺,包含展覽空間、禮堂、庭院和水庫等設施。其核心結構由不同層次的平臺組成,包括兩個地下層和三個地上層,與周圍景觀有機融合。展館的屋頂設有直徑達130米的巨大遮陽棚,覆蓋了4,912塊太陽能電池板,每年可産生約4GWh的可再生能源,足以滿足90萬部手機的充電需求。
此外,展館周圍還設有18棵“能源樹”,通過追蹤太陽位置優化光能吸收,進一步提升能源效率。在水資源管理方面,Terra展館採用創新的灌溉技術,包括污水回收系統,旨在將園林灌溉用水量減少75%,體現了對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保護。
展館周圍的花園設計也是參觀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了蜿蜒的小徑、陰涼的休憩區,以及豐富的自然景觀,讓參觀者在探索展館的同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五、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
由HPP Architects設計的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以其獨特的環形建築結構而著稱。這座校園的設計核心理念是“融合共生”,強調人與人、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互動和融合。環形建築更是一個360度連通的共享教學空間,包括共享基礎教學設施、學習空間、行政辦公及輔助空間、公共文化空間和線上教育與資源服務平臺。
環形建築的設計結構打破了傳統的校園佈局,創造了一個綜合而扁平化的空間組合。它不僅保持了自身的連續性,還與周圍的建築緊密相接,串聯起各個層級的功能空間。圓環界定了內外空間關係,外部空間面向城市,而內部空間則創造了一個類似桃花源的校內世界,形成了清晰的內外對比。
建築的外立面採用了彩色導視系統,為環狀建築結構建立方位坐標。U形體量有序分割了連續立面,並飾以學院代表的色彩金屬飾板,如珊瑚、桔黃、松綠、水藍、柔紫等,豐富了空間的層次感。此外,設計師結合最新科技,將灰色琢刻混凝土密實板與數字列印玻璃緊密結合,既滿足了教學建築的採光需求,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外立面形象。
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的環形建築以其創新的設計和教育理念,榮獲2021 WAN世界建築新聞大獎未來教育類別前三名。
六、墨西哥的Valle San Nicolás會所
Valle San Nicolás會所位於墨西哥州Valle de Bravo郊區,是一個佔地370公頃的高端住宅開發項目的核心設施。該會所由Sordo Madaleno Arquitectos設計,旨在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共生,體現建築與自然的微妙關係。
會所的設計靈感來自停泊在湖中的船隻,營造出漂浮于水面的視覺效果。建築採用圓環形平面佈局,分為內環和外環,形成開放的走廊,使訪客能夠享受近360度的全景視野。中央下沉式通道貫穿會所,縮短了各功能區之間的距離,直通主甲板,途經酒吧和影音室,最終抵達懸浮泳池。
建築結構採用交叉層壓木材(CLT),裸露的梁柱呈放射狀分佈,形成圓形體量。木質框架與石墻相結合,增添了建築的厚重感和自然質感。室內裝飾選用與木質結構相協調的天然材料,如Kebony木材、火山石和美國紅橡木天花板,與周圍環境相呼應,營造出溫暖、舒適的氛圍。照明設計旨在通過柔和、自然的光線營造寧靜氛圍,突出室內材料的質感和肌理。不同層次的光線交織,形成與建築融為一體的光影效果。
Valle San Nicolás會所不僅提供豐富的休閒和健康設施,還通過精心的設計實現了建築與自然的完美融合,體現了現代豪華住宅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理念。
七、哥斯達黎加的“綠色交響曲”
Sinfonía Verde(意為“綠色交響曲”)位於哥斯達黎加奧薩半島的熱帶雨林深處,是由Studio Saxe設計的獨特住宅項目。該住宅坐落在一片因大樹倒塌而形成的自然空地上,設計靈感源自雨林的多層次環境,旨在與周圍的自然景觀和諧共生。
住宅呈圓盤狀,中央設有天井,週邊與森林直接接觸,核心區域則提供了遠離野外的寧靜空間。這種佈局使居住者能夠全方位體驗自然景觀,從地面的苔蘚覆蓋的樹根到樹冠層的緋紅金剛鸚鵡,盡收眼底。屋頂採用獨特的編織網格結構,覆蓋纖維水泥板和耐用膜。施工完成後,現場重新種植了本地植被,隨著時間推移,住宅將被自然環境所包圍,真正實現與自然的融合。
住宅包括兩間臥室、一個集客廳和廚房于一體的開放空間,以及一個實驗室圖書館;間隔佈置的戶外露臺為觀察野生動物提供了理想場所。中央庭院則在這片未經馴化的生態系統中提供了一個平靜的休憩空間。
在可持續性方面,Sinfonía Verde充分考慮了其鄰近科科瓦多國家公園這一擁有全球約3%生物多樣性的敏感位置。建築佔地面積被控制在最小範圍,以避免清理周圍植被。房屋架設在細柱上,防止對地下水的干擾,並允許動物和植物根系在下方自由穿行。為了在高溫高濕的地區創造舒適的居住環境,設計採用了被動式通風策略,包括架空地板和百葉窗,以促進空氣流通。白色隔熱屋頂通過反射陽光減少熱吸收,保持室內涼爽。
此外,住宅完全自給自足,通過光伏陣列和附近溪流中的水力渦輪機發電。高效的照明系統和負責任採購的材料(如柚木和軟木)進一步降低了環境影響。居住者還通過監測野生動物、繁殖本地植物物種以及領導附近珊瑚礁修復等舉措,為當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作出貢獻。
Sinfonía Verde不僅是建築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也體現了人類在保護和尊重地球生態系統方面所作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