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主辦的線上活動“創意2030國際論壇”正在進行當中。在4月30日舉辦的分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及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從不同的角度,就疫情對文化創意産業造成的影響、文化産業的發展趨勢、文創創意者及文創環境分類等方面做了詳細的案例分析及觀點分享。
數字化産業應運而生
近10年來,文化産業結構一直在發生著重大變化。中國文化産業統計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0年,産業經濟趨於增長,並且呈現不斷加速的狀態,直到2018和 2019年,增長速度放緩。張曉明表示,這次疫情實際上為産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動力,“我們的日常生活會越來越多的介入與文化相關的,尤其是數字化的人機交互的設計、多媒體應用等。高科技的設計會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在工作崗位上的80後、90後來講,不管是從工作還是生活,應該慢慢適應這種新工作方式。
向勇認為,對於整個文化産業的影響從長遠來看,疫情期屬於文化産業發展的“換擋期”,這也是所謂的“提質、增效”,是一個歷史必然。
向勇還提到,疫情對文化産業造成了巨大衝擊,從某種程度來説,文化産業的修復期比其他跟國計民生聯繫更緊密的行業相比稍有滯後。從長期來看,疫情使得文化産業從傳統的産業結構向新興文化産業轉型。比如,傳統文化産業如何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發展,再一個是數字文化産業的發展,向勇説:“數字技術對於文化産業發展來説既是擺脫疫情的重要手段,也是未來文化産業發展的新方向。”
文化産業發展的新趨勢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數字化産業發展逐漸成為趨勢。在談及文化産業的發展趨勢,張曉明表示,網絡節目已成為時下流行趨勢,即“網紅帶貨”。短視頻新業態的出現,會加速一種全新業態,這也是典型的創意産業形態。向勇説:“互聯網或者數字技術已經給文化創意産業的組織形式起到了非常強的一種推動作用,引領變革文化創意産業傳統的組織方式。”
隨著消費越來越多樣化,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規模化生産會越來越弱化,人人都可以在若干個平臺上憑藉專業提供各種各樣的靈活性的服務。比如短視頻的出現推動城鄉結合的新模式發展,一旦搭建起這樣的一種聯繫,貨物馬上可以被賣掉,因此短視頻也變成扶貧的一個重要方式。
隨著數字技術在文化産業領域的應用,每一個人的創意生産方式是無處不在的。創意者是在一個有包容的開放的生活方式中被激發創造力,在研究創意管理的過程中會看到最關鍵的創意生成的環節就是前端的“模糊創意”。向勇説:“那我們説數字文創的創意者,大概有這麼幾個不同的類型。一種是專業型的創意者,一種是內嵌型的創意者,還有一種就是獨立型的創意者。”未來 ,依託我們現在的通信、物流技術,5G及其他的一些大數據、人工智能、區款鏈技術會根本性的改變整個文化創意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