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s對話王軍: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2022-10-24 國際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

Lars對話王軍: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_fororder_3

  北京中軸線見證了北京700多年的城市發展與變遷,對北京的城市規劃歷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正是它決定了北京城市的整體空間格局和社會秩序。在外國人眼中,這條壯美的軸線又帶給了他們怎樣的感受?海外學者Lars Ulrik Thom1996年從丹麥來到中國,多年來,他收集了近萬張珍貴的北京老照片,訪談了數百位北京人,記錄下許多北京鮮為人知的史料。10月14日,在本期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大家談”活動中,除了這位來自丹麥的“北京通”,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正是本次對話的另一位主人公。

  在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之前,王軍曾是新華通訊社的高級記者,今年是他到故宮博物院任職研究員的第六年,兩個截然不同的職業身份,卻因為共同的主題——“北京城”,構成了一條連貫始終的人生路徑。提起這位老朋友,Lars表示:“王軍是一位淵博、嚴謹的學者,我對北京的了解很多也源自於他的研究成果。”

Lars對話王軍: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_fororder_4

  時空“合一”,貫穿古今的東方城市觀念

  在Lars眼中,北京的建築與佈局是與歐洲城市截然不同的整體。在説起北京的城市規劃時,他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北京要有一條中軸線?而這個問題在王軍看來其實並不複雜,“這涉及到了中國古代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在古人的理解中,時間和空間其實是合一的。”

Lars對話王軍: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_fororder_4

  中國古代都城同時有南北、東西兩條軸線,這是中國古代進行空間規劃、平面佈局的基本思維模式,這也與古人如何測定時間有緊密的聯繫。正南正北的正子午線,是古人測定太陽年週期最重要的觀測軸,“立表測日中之影須以此線為準”,從而進一步規劃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産,這正是古人在城市規劃中令人嘆服的智慧。

Lars對話王軍: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_fororder_8

  晨鐘暮鼓,鐘鼓樓地理位置的玄機

  在王軍眼中,把鐘鼓樓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城市建築,是元大都城市規劃的一個創舉。晨鐘暮鼓對於古人來説是用以分辨時間的重要依據,而在元代的城市規劃中,已經取消了對居住區的嚴格劃分,在這種情況下,佇立於首都中央的鐘鼓樓便成了居民規劃生産生活時間的指引和依託。

Lars對話王軍: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_fororder_9

  “中軸線上的建築地位和角色一直在變。原來普通老百姓除了城樓和橋梁以外唯一能看到的就是鐘鼓樓,”Lars對鐘樓及鼓樓的佈局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這兩座建築都比紫禁城的太和殿高。”王軍補充道:“所以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説,雖然看不到紫禁城裏面的東西,但是卻會無時無刻不感覺到它的存在。”

Lars對話王軍: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_fororder_5

  流傳至今,北京中軸線上的中國哲學

  中國古代城市與建築的中軸線制度,承載了與農耕文化密切相關的知識與思想體系。明清北京城繼承了元大都的中軸線制度,也就延續了城市的文脈,彰顯了文化的傳承。北京中軸線見證了從古到今種種宏大的歷史敘事,而它也為古代中國“從文化多元一體到國家一統多元”的發展歷程立下了一座豐碑。

  “在我看來,北京中軸線在行政角度確實有很大影響。因為中軸線的存在,明清北京基本上被分成兩個管理區,東邊屬於大興,而西邊屬於宛平。”Lars對於平衡而治這一概念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是一種權力的平衡。”

Lars對話王軍: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_fororder_6

  “其實並不只是權力的平衡。”在王軍眼中,陰陽和合而萬物生這一觀念,對於中國人是十分重要的古代哲學。《周易·賁·彖》提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古代的營建制度正是上承天文,下合人文。空間被時間賦予了意義,成為知識與思想的載體,塑造了與天地環境整體生成的建築形態。這一時空法式所蘊含的人文信息,直通農業文明的原點,經明清北京城的繼承與發展,傳承到今日,也凝固為不朽的文化遺産和東方哲學。

Lars對話王軍: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_fororder_7

  “北京中軸線在我心中是一萬年文脈的結晶。”言及此,王軍與Lars也相視一笑,來自不同國家的兩位文化研究者在寶貴的人類文明面前不再有溝通和理解的障礙,“傳承和保護它是每一個現代人都應該做到的事情,懂得回顧歷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