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重慶大足石刻寶頂山小佛灣石窟保護修繕工程于2019年6月29日啟動。兩年多來,文保單位以由外向內、由難到易的順序開展修復。目前,室外遺存本體修復工作已基本完成。
文保人員修繕現場 攝影 張瑋
小佛灣石窟位於寶頂山聖壽寺右側,是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室內與室外兩個部分。室內主要建築為一座石砌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米、進深7.9米。壇臺用條石砌成石壁、石室。而室外部分則以經目塔、七佛壁為主要構成要素。
小佛灣石窟雕鑿于南宋,在800多年的歷史保存過程中,在高溫高濕、凝結水和微生物的影響下,出現了多種病害。經過文保專家的前期調查,小佛灣石窟主要病害包括石質胎體病害、金箔層病害、彩繪層病害,共計26種之多。
小佛灣石窟造像保護工程由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實施。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副研究員張可介紹,小佛灣石窟室外遺存的經目塔、七佛壁,完全在露天的環境下保存,長久以來形成的病害相對比較嚴重。於是,在小佛灣石窟修繕工程啟動之初,文保單位便通過大量前期研究,確定了由難到易、由外到內的修復順序,率先開展了小佛灣石窟室外遺存的修繕工作。
經過文保人員兩年多的努力工作,截至目前,小佛灣石窟室外遺存本體修復工作已基本完成,整個保護修繕工程總體過半。下一步,文保人員將把工作重心轉向小佛灣石窟室內遺存部分。
張可表示,小佛灣石窟保留了大量的經目以及精美的雕刻,其藝術價值非常高。小佛灣石窟的修繕工作預計將於2023年底全部完成。(文 李東 陳柯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