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城交響樂團5月登臺大劇院 百年名團奏響費城之聲
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每年都會迎來幾支世界頂尖交響樂團。而擁有一個多世紀悠久歷史、享譽世界的費城交響樂團,在數次訪華後也早已成為了國家大劇院國際“朋友圈”中的親密好友。5月24、26日,費城交響樂團將在指揮大師雅尼克·涅傑瑟貢的帶領下再次登陸國家大劇院,奏響光輝燦爛的“費城之聲”。除了這一強勁組合之外,國際著名鋼琴家郎朗也將加盟24日的演出,與雅尼克及樂團“強強聯合”,為北京觀眾奉上一套國際水準的交響大餐。
“少帥”雅尼克率團親徵
鋼琴家郎朗傾情演繹鋼協
創立於1900年的費城交響樂團,憑藉其鮮明的音色和精湛的音樂技藝,在古典樂界享有盛譽。儘管已擁有一個多世紀的悠久歷史和璀璨成就,這支交響勁旅仍不斷挑戰並超越著既有的音樂水準,將無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注入樂團靈魂,以迸發靈感的演繹令無數觀眾為之動容。而此次率團前來的,正是于2012年走馬上任的樂團第八位音樂總監、享譽指壇的“70後”俊傑雅尼克·涅澤瑟貢。實際上中國觀眾對這位指壇“少帥”並不陌生,早在2008年和2013年,雅尼克就兩度率鹿特丹愛樂訪華,2014年又首次率費城交響樂團訪問北京,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了中國作曲家譚盾的《女書》,以當代音樂語言打開了中國古老文化的神秘之門,而其恢弘深邃的馬勒《第一交響曲“巨人”》,也令不少京城樂迷至今記憶猶新。
值得一提的是,費城交響樂團作為最早訪問中國的西方知名音樂表演團體之一,長久以來一直扮演著中美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2012年,費城交響樂團與國家大劇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一系列持續性的演出合作中,擔負起了在北京傳遞古典音樂藝術的使命。在本輪中國巡演中,樂團將於5月24日、26日登臺國家大劇院,為北京觀眾帶來兩場高水準的交響音樂會。其中,國際著名鋼琴家郎朗將強勢加盟24日的演出,獻演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他們的強強聯合,無疑將成為音樂會水準的至高保障,並掀起新一輪的交響熱潮。
從布魯克納到拉赫瑪尼諾夫
費城交響獻浪漫中晚期巨作
在5月24日、26日的演出中,費城交響樂團將帶來兩場浪漫主義中後期的恢弘巨作,每部作品都各具特色,將帶給觀眾一場過癮的聽覺衝擊。24日的演出曲目包含三首歐洲作曲家的“大部頭”。其中,西貝柳斯的《芬蘭頌》作于1899年,被譽為芬蘭的“第二國歌”,曾對芬蘭民族解放運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1899年夏,處於沙俄統治下的芬蘭人民不滿于統治者的壓迫和獨裁政治,掀起了一場捍衛自由、維護憲法權利的運動,人們為了聲援被迫相繼停刊的報紙,發起了新聞記者募集資金的義演活動,在義演的一次晚會上,就演出了這部西貝柳斯以芬蘭神話和歷史主題而作的交響音詩《芬蘭頌》。 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創作于1891年,彼時18歲的年輕作曲家將這部作品獻給了他的堂兄及老師亞歷山大·西洛蒂。相比流行度極高的“拉二”和“拉三”,第一鋼琴協奏曲被演奏的機會則少了許多,雖然這是作曲家踏足鋼協領域的第一篇習作,但已全面展露了其抒情風格,旋律美妙動聽,演奏也極具難度。鋼琴家郎朗去年9月與加拿大國家交響樂團在渥太華成功完成了“拉一”的首演,此番與費城交響樂團首度合作這部作品,自然也受到中國觀眾的熱切期待。而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則是俄羅斯作曲家裏姆斯基-柯薩科夫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著名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裏姆斯基曾經在沙皇海軍中擔任軍官,因此漂泊四海,在中年時已有豐富的遊歷,這部交響組曲的靈感即是來自於他對於東方的神秘印象,音樂由阿拉伯東方畫面和形象交替組成,有的是風俗趣聞,有的是大自然景色或愛情場面,有時充滿熾熱激情,有時則細膩溫柔恰似一首抒情詩,可謂一部五彩斑斕的交響風情畫卷。
26日的演出曲目中,《嚴肅四重奏》由貝多芬創作、馬勒配器。1810年,貝多芬寫作了《F小調第11號四重奏,Op.95》,然而當時貝多芬求婚被拒,且耳疾加重,一度陷入“困境”的貝多芬將這部作品稱為《嚴肅四重奏》。之後作曲家馬勒對這部作品進行了部分改編,為這作品渲染出了不同的色彩,尤其是在第三樂章裏,小提琴柔和奏出的朦朧音色,仿佛冬日鄉村裏冉冉上升的炊煙,而第四樂章全體弦樂爆發出的氣勢,則遠遠超越了人們印象中弦樂四重奏的“纖細”形象。布魯克納的《第四交響曲“浪漫”》是其十首交響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其唯一一部帶有標題的交響樂。這部作品蘊含了冥想的神秘因素,聖咏的音調隱現其中,布魯克納自己就曾“腦洞”出這樣的畫面:“在中世紀的城鎮中,黎明破曉、曙光灑落,城堡傳出宏亮的軍號聲。騎士從洞開的城門中躍馬而出,森林的神秘氣氛籠罩著他們.森林在沙沙作響,鳥兒在歡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