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的力量”論壇完美收官 思想交鋒孕育新發展

2018-09-08 08:53:23|來源:長春日報|編輯:位中閣

  6日、7日,電影頻道《今日影評》欄目走進長影製片廠長影頻道600平方米演播室,分為4期錄製了第十四屆中國長春電影節特別節目——“影評的力量”致敬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主題論壇。名為“論壇”,但過程中“今日隊”和“影評隊”正反兩方思想上的“交鋒”,卻實則充滿“火藥味”。

  7日是“影評的力量”主題論壇收官日。當天《今日影評》的錄製現場迎來眾多“大咖”:在《延禧攻略》中為魏瓔珞配音的邱邱、在《環太平洋》的譯配版本中寫出“戰士打出了天馬流星拳”的電影翻譯賈秀琰,也有著名影評人周黎明以及電影《二十二》的導演郭柯……他們分別就外國引進片要不要中文配音、影評人該不該“狠批”電影兩個話題進行討論。

  引進片要不要中文配音

  當電影發展走進新時代,觀眾是否還需要“中文配音”?

  作為一名配音演員,邱邱自然將“贊成票”投給了自己:“配音藝術是表演藝術的一種形式,而且現在大家對譯製片的配音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用“三個理由”支持中文配音:“市場有需求,比如不認識英文的小朋友;配音是一門獨立的藝術,語言藝術;第三,要為市場提供多樣的選擇。”

  而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倪駿卻直言,自己對譯製片是從“粉絲”轉為“路人”。他認為,配音很容易讓人覺得聲畫不對位。

  賈秀琰在聽了嘉賓的辯論後列舉了歐美和印度市場的實例:“在匈牙利,配音版和原聲字幕版的上座率比是4比1,印度甚至會把自己的國産片譯成22種語言。”她認為,既然要談到引進片,就必須要和“走出去”擺在一起説,“好萊塢供給各個國家的臺本都是註釋文本,解釋清楚對白中一些美國文化的‘梗’,這值得華語影片借鑒,因為外國人要懂中國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中國電影”。

  影評人該不該“狠批”電影

  周黎明、鄭道森、譚飛、藤井樹、賽人等影評人,現場遭遇的難題是影評人該不該“狠批”電影。

  觀點嘉賓郭柯執導的《二十二》上映之時便引起評論界極大關注,他表示自己是接受“狠批”的,“如果是影響了年輕人三觀的片子,我覺得要狠批。如果導演生疏一點,但是片子是正向的,我覺得應該手下留情”。

  周黎明站在“影評隊”主張“溫柔一點”。他認為,影評人有權利去“狠批”,但應該慎重使用這一權利,“對於新人導演,我們就不應把他當電影大師來衡量,‘狠批’可以,但是要想好可能産生的影響”。

  譚飛在節目結尾表示:“我們沒有輸贏,今天的‘最大公約數’是真誠和熱愛,狠是真誠,批評是熱愛。”但是他提出的“電影也需要3·15,影評人就是監督員”的觀點,引發在場人士一致認可。

  《今日影評》于每週一至週五22時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第十四屆中國長春電影節特別節目——“影評的力量”致敬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主題論壇的4期節目將於近期播出。(記者 畢馨月)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