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遺聯袂 借船出海 這版《浮生六記》演出了“國際范”
近年來,新編戲曲劇目數量增長與市場預期不理想形成的反差,已逐漸引起戲曲界專家學者的重視,而新編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卻以其獨特的藝術展現方式和浸入式的感官體驗,受到多方關注和好評,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該劇是在清代蘇州文人沈復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由蘇州好端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是蘇州市姑蘇區人民政府攜手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傾力打造的“戲劇+”創新文化項目,自2018年七夕首演以來,已演出逾百場。其傳播策略立足國際視野,主要表現在“引進來”和“走出去”兩個維度。
為了開發和吸引更多潛在的海內外觀眾,該劇在主題選取和呈現方式上都獨具特色。劇中沈復、蕓娘本是表兄妹,因一碗花粥定情,兩人成婚後,居住在蘇州滄浪亭畔,構築起一段煙火神仙般的詩意生活。蘇州的滄浪亭、虎丘、醋庫巷洞庭君祠、倉米巷、萬年橋、太湖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到真實的地點追尋幾百年前發生過的真實故事,是該劇一大吸引力。同時,這部以婚姻愛情為主題的劇作,又與崑曲裏常見的才子佳人傳奇截然不同。它既區別於至情以感天地泣鬼神的《牡丹亭》,也相異於因皇權社稷而割恩遺恨的《長生殿》,講述的只是“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凡人凡事,卻又不平凡——在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封建社會,沈復卻鼓勵妻子女扮男裝並陪她一起出門觀燈,于細微處閃爍出中國戲曲中鮮有的現代光芒。“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卻以“恩愛夫妻不到頭”的悲劇收場,看似筆調平和舒展,實則蘊含著中國文學史上的悲劇因子。此外,自1935年林語堂英譯本出版以來,《浮生六記》先後被譯成德、法、丹麥、瑞典、日、馬來等多國文字。譯者與譯作在西方世界享有一定知名度,是它吸引外國觀眾、打開國際通道的一個重要前提。
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的演出地點為劇中故事發生地之一、蘇州最古老的園林滄浪亭。在這部劇中,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蘇州園林和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崑曲“雙遺聯袂”,大大提升了劇作的文化內涵。演出並不固定於園中一景,而是讓觀眾隨人物劇情移步換景,這種實景浸入式體驗與靜坐劇場裏的觀演完全不同,使得觀眾的代入感、參與感倍增。此外,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還針對不同天氣狀況設計了晴版和雨版路線,針對不同的觀眾需求量身定制包場版,並於場外相繼推出主題活動,如策劃見面會、故事會、清賞會、蘇式生活展、少兒體驗營等,繼而開發京杭大運河蘇州段旅遊線路演出以及系列文創品,將戲曲、文創、生活有機融為一體。這種多渠道的推廣模式也是這部劇的一大亮點。
作為一部誕生不久的新劇,主創團隊自創作之初就對其“國際范兒”的養成給予充分關注。縱觀國內的戲曲演出,現場配有英文字幕的佔極少數,即使有,譯文品質也參差不齊,這是嚴重影響中國戲曲“走出去”的重要原因之一。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園林裏多個表演地點都安裝了漢英對照字幕,或嵌于花窗之中,或立於假山腳下,與劇情場景完美融合。其中英文字幕由精通漢語、專門從事中國崑曲研究的英國人郭冉來翻譯。這些精通中國文化和漢語的漢學家既熟悉西方受眾的心理,又擁有外語表達的先天優勢,邀請他們加入到中國戲曲翻譯隊伍,無疑是中國文化“借船出海”的明智之舉。
中國戲曲的許多經典劇目流傳了幾個世紀,在西方國家知名度仍較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曝光太少。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不同,在它誕生不滿一週歲時,已爭取到走出國門、登上世界舞臺展示的機會。2019年7月,該劇被中國文旅部外聯局委託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主推的“聚焦中國”選中,亮相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同時也代表蘇州在法國巴黎進行文化交流演出。
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是近年來諸多新編戲曲中與眾不同的一部,儘管它並非具有傳承譜係的經典劇目,在崑曲聲腔科范方面仍需不斷完善,而且目前偏高的票價也使得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它“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傳播策略確實獨具一格、別具匠心,尤其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更值得其他劇種和劇目學習借鑒。(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