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狐》啟示 任“情有可原” 亦“法不容情”
兩天前,《獵狐》的一幕讓人扼腕,楊建群(胡軍飾演)扔給了夏遠(王凱飾演)一瓶啤酒。曾經,兩人是經偵隊裏的師徒,明辨善惡,但那一刻,夏遠下意識説“我還上班呢”,楊建群回了一句“我已經下班了……”因為經濟大潮中,一個堅守著正義,一個已經淪陷。近日,《獵狐》收官,《獵狐》專家研評會召開。片尾曲響起,似人性召喚,亦似警鐘長鳴。
有血有肉壞人也是凡人
要寫破案的故事,總有好人和壞人。就像青年觀眾王胥入説的那樣,“我們的父母看電視時有一種思維,簡單把一個人判為好人或者壞人。”這一次,就像生活一樣,好與壞卻沒有那麼絕對,尤其是楊建群。
劇中的反面人物並不傻,更不愚蠢。人生的無奈,在楊建群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家庭和社會的雙重責任,在他身上形成了壓力,甚至有很多讓人表示同情的“情有可原”,即使他最後走向了深淵,也沒有觀眾唾罵這個角色。一個好人,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向犯罪?歸根到底,這是人和金錢、慾望的關係。
除了楊建群,還有一個“壞人”郝小強,他看上去也是一個創新的人物,他立志要讓養老院遍佈全國,不過他是以鑽國家空子的方式去實現理想,他的理想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幌子。郝小強的扮演者張濤在網上發了一段文章,談了他對郝小強這個人物的認識,下面的評論中有很多人發感慨,如果僅僅是一個單薄的反面人物,不會受到這樣的關注。此外,劇中的王柏林等人物,都不能簡單地用好與壞的價值觀去判斷。
這就是經濟大潮中的“壞人”,有時候難以分清夢想和貪念,需要有人站出來敲響警鐘。所以,《獵狐》中的經偵警察才需要高學歷、高智商,更要懂得堅守。譬如夏遠,他曾説:“法不容情,今後不管你們誰觸碰了法律的紅線,我就會親自把手銬戴到你們的手上。”於是,他抓了已經和他到了談婚論嫁的于小卉,也抓了心中崇敬的師傅楊建群……的確,法不容情,透過王凱的表演,也可以看到他的內心痛比刀扎。
就像《獵狐》編劇趙冬苓説的,“我本人對經濟不感興趣,電影《股瘋》我看了兩遍都沒有看懂。”後來,趙冬苓走進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她才發現,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是有血有肉的,這才真實,才會讓人反省,罪惡和正義就在身邊,內心有貪慾時,更要聽得見警鐘。
多重破圈劇情照進現實
回顧《獵狐》在東方衛視播出期間,位列整個省級衛視同時段電視劇收視的第一,同時也實現了全網收視第一的好成績,用現在互聯網一句流行的話來説,它是“破圈”的。
之所以能吸引年輕人看這部劇,還因為很多“盤外招”。比如在網絡,通過各種好玩的方法,讓大家對劇裏面涉及到的一些經濟詐騙案件形式進行了非常好的普法互動;再或者,讓粉絲和演員直接在網上互動。有一次,胡軍和網友拉了一個群,與大家進行創意互動,你有什麼話想與楊建群説,10個小時就超過了2000人,00後的佔比在52%以上,胡軍也和這些00後進行一些現身説法的談心,起到了非常好的普法作用。
現實中,壞人肯定不是生活中的大多數。但是將少部分人的“惡”以文學的方式,揭露靠攏主流價值觀,呈現了一個制度對國際利益、對人民財産安全的重視和保護,教育民眾、警示民眾。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説:“通過《獵狐》,觀眾也由此獲得一種生活的安全感。”
所謂“破圈”,不僅是年輕圈,《獵狐》也在馬來西亞的三星電視臺實現了海內外的同步播出,這樣一個體現當代英雄的主旋律劇,讓越來越多的海外觀眾同時看到。此外,《獵狐》劇組遠赴非洲和歐洲進行了實地取景拍攝。
《獵狐》已經播完了,最後留給我們的是警笛長鳴,因為還有很多壞人沒有歸案,也提醒著所有人莫伸手,因為獵狐永遠在路上。 (記者 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