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機制
來源:經濟日報  |  2019-12-13 09:09:43

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機制

  進入創新驅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階段,京津冀三地亟需構建協同發展新機制,從低水準協同步入分工合作密切、佈局合理、聯動性強的高水準協同發展階段,提升協同發展的效益和水準。其中,産業是核心,創新是引領,要素是基礎條件,服務是基本保障,環境是硬性約束,五者共同構成了新時期京津冀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框架和動力機制。

  京津冀地域面積21.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12億人,肩負著新時期探索區域協同發展改革創新的使命。

  從發展歷程看,在工業化初中期,京津冀區域之間主要處於低水準簡單協作發展狀態。進入創新驅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階段,三地亟需構建協同發展新機制,從低水準協同步入工業化後期分工合作密切、佈局合理、聯動性強的高水準協同發展階段,提升協同發展的效益和水準。其中,産業是核心,創新是引領,要素是基礎條件,服務是基本保障,環境是硬性約束,五者共同構成了新時期京津冀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框架和動力機制,也形成了以市場起決定作用、政府按市場規律規劃引領的邏輯內涵。

  創新産業協同機制 加快推動京津冀高端産業融合發展

  産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實體支撐。從區域功能定位看,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調整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由於京津兩地行政層級較高,三地經濟水準的級差分層和區域市場的割裂,勢必導致高端産業、項目難以向河北轉移。在改革創新中,要以構建區域産業協同機制為突破,深化三地産業政策銜接與高端産業協同合作,形成京津冀鏈式共振、互補、共贏的跨區域高端産業協同發展新機制。

  優勢互補。京津冀應立足各自産業資源稟賦優勢,“借力”全球産業鏈重塑契機,在全面對接國際市場中,提升産業協同發展的品質和水準。河北應積極主動對接京津高端産業,尤其是將吸引京津高新、高尖原創技術及成果為突破口,整合先進的創新、創意、創造資源,加快與傳統優勢産業嫁接、融合,衍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形成一批專、精、特、新産業項目,提升産業附加值和高端産業吸附能力,與京津形成互補共贏發展之勢。

  延鏈拓能。按照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和現代産業分工,圍繞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醫療康養、文化創意、大數據、雲計算等跨區域産業鏈和産業集群建設,精準鎖定産業鏈核心環節,支持上下游企業加強産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增強産業鏈韌性,拓展河北産業腹地,形成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産業鏈,與京津形成産業聯動發展之勢。

  完善配套。在京津冀高端産業協同中,河北應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為著力點,做好頂層設計,適應第四次工業革命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等現代産業服務的多元化服務需求,實施産業基礎設施功能提升工程,提升軟硬體設施服務能力和品質,形成立體式、便捷式、全程式的産業服務體系,將河北豐裕的産業資源轉化成生産能力,與京津形成融合發展之勢。

  構建創新協同機制 推動形成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京津冀是我國創新資源最密集、創新活躍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在協同發展進程中,北京通過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斷向津冀兩地輸送技術項目,相應帶動創新資源要素向津冀轉移,與津冀互補發展。從目前來看,北京依託獨特的政治地緣優勢和首位優勢,聚集著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創新平臺,但與津冀科技資源對接精準度還有待提升。應通過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進一步開放首都科技平臺,促進三地實驗室、研發設施、科技成果等資源共享,提升區域整體創新品質和水準。

  協同共享。順應世界分工體系下産業格局的改良和升級,從原始創新能力、産業技術創新、區域協調聯動等方面發力,通過聯合設立協同創新專項資金,搭建創新聯盟、聯合實驗室等平臺,推動京津冀創新資源共享。河北要積極主動融入對接京津,引入京津強大的源頭創新力,與河北巨大的技術承接力相結合,形成“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河北製造”的創新合作模式,打造成為科技創新的試驗田和培育地。

  示範引領。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區是最大的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要發揮雄安新區引領作用,積極承接京津科研機構轉移,爭取更多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科學裝置佈局雄安新區,做大高端産業項目聚集體量,推動雄安新區成為引領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和高新高端科技成果的策源地。

  彌補短板。與京津相比,河北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不健全,創新文化氛圍不濃,要對標京津,瞄準創新要素聚集區域,厚植創新文化,引入京津創客,活躍創新氛圍,不斷改善以人才、技術、政策、環境為核心的創新創業生態,提升科技創新人才、技術、服務轉移承接政策的含金量,形成健康的區域協同創新系統。同時,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和政策體系,打造一支科技創新能力強的人才隊伍。

  創新優勢要素跨區域流動機制 推動高端要素開放高效流動

  經過近5年來的改革探索創新,三地在交通、産業、環境協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京津冀區域間要素自由高效流動配置上仍存在很多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亟需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機制和方式,以構建高效、開放的要素跨區域流動機制為突破口,發揮好市場“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以及政府“看得見的手”的引領作用,促進京津冀優勢要素充分涌流。

  破除壁壘。完善公平競爭制度,逐步消除京津冀區域市場壁壘,構建一體化市場機制,削弱京津要素的行政傳導效應。通過共建跨區域商品流通、資源(産權)交易、人才、資本、技術等共同市場、共享平臺,引導要素資源在京津冀三地自由流通、充分流動,在協同發展中提升河北優勢要素吸引力、聚集力,在更大範圍、更廣空間內形成要素跨區域良性循環流動和優化配置體系。

  搭建平臺。加快推進京津冀公共資源交易“一張網”建設,搭建京津冀三地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依託河北省公共資源交易“一張網”建設,探索工業用水權、林權交易、碳排放權、公立醫院藥品及耗材採購、海域權出讓等公共資源信息和專家資源跨區域共享方式,實現三地交易平臺互聯互通,形成跨地域、跨部門、跨行業、跨層級協同管理機制,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創新方式。圍繞高端技術、人才等高級要素,探索京津冀跨區域流動的機制和方式,出臺人才、技術引進專項政策,並在相關要素參與成果應用轉化收益方面提高標準,實施京津冀人才流動綠色通道、行政審批綠色通道,探索高端人才自由流動的方式、途徑,形成京津冀三地人才資源共建共享新機制。

  創新公共服務協同發展機制,逐步實現京津冀公共服務全域共享

  京津冀公共服務一體化本質上是指公共服務資源的再分配與公共服務供給體制的重組。京津憑藉大城市優勢,集聚了海量優質資源,相比河北處於高位。受各區域産業需求和目標定位的影響,三地對公共服務資源分配與體系構建需求存有差異,在區域內部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完全均衡的情況下,應立足各區域現實需求,由局部到整體逐步推進,形成京津冀漸進式一體化公共服務發展機制。

  跨區統籌。應遵循産業要素跨區域流動的規律,建立功能互補、標準耦合、區域聯動的京津冀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圍繞民生所需的關鍵領域,加快建立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跨區域流轉銜接制度,以公共服務提升降低生産要素跨區域流通成本和適配成本。

  漸進融合。針對京津冀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面臨的難點,在重點領域優先選擇建立一體化發展目標,諸如通過建立微中心,散點式提升三地公共服務水準和能力,再逐步向其他領域覆蓋,形成“以點帶面”立體式公共服務全域協同發展體系。

  普惠共享。在協同發展中,圍繞醫保、養老保險等領域,著力探索京津冀三地養老服務財政補貼上“錢隨人走”的新路徑。同時,創新京津冀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機制,通過城鄉公共服務水準提升,增強城鄉之間要素流動活躍度。

  創新協同治理機制 優化京津冀發展環境

  京津冀協同高品質發展的要素流動、産業發展、創新創業、民生改善都離不開良好的外部環境,既包括狹義的為經濟社會活動提供基本條件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硬環境,也包括為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穩定社會基礎的軟環境。目前,京津冀已建立了環境應急聯動機制,在水污染應急、重污染天氣應對等方面協同配合、形成合力,跨界污染應對能力不斷提升,聯防聯控機制走在全國前列。應深入拓展三地協同治理的領域,為京津冀協同高品質發展保駕護航。

  持續推進生態環境聯防聯控。進一步加強京冀、京津、津冀交界地區生態環境管控,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加強雄安新區環境治理,重點做好白洋淀生態修復和保護,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雄安新區打好藍綠底色。

  建立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建立“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責任主體明確、補償標準清晰、多主體參與的京津冀生態補償機制,採取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産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不斷加大流域、生態涵養區的補償力度,共建宜居、宜業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大生態。

  建立重大社會風險防範機制。社會風險涉及社會方方面面,來源多樣、構成複雜,更易與其他風險疊加衍生,對社會穩定産生不利影響。京津冀作為一個地域單元,要針對一些金融、醫療、保險等重點領域,協同分工,做好相應的預測、預判和預警工作,形成系統化、科學化、精準化的重大社會風險防範和化解機制,有效預防突發性事件,共築社會安全網。

  (康振海 作者係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責編:王濤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