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創新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助推脫貧攻堅
來源:廣西日報  |  2021-01-08 09:11:08

  原標題:廣西創新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助推脫貧攻堅,增添——鄉村振興新動能

廣西創新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助推脫貧攻堅

  左上圖:國家濕地公園淩雲浩坤湖。 右上圖:遊客在馬山縣古零鎮岩壁上體驗飛拉達項目。 下圖: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具特色的“攔路迎賓”儀式吸引眾多遊客互動。

廣西創新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助推脫貧攻堅

  夜遊黃姚已成為眾多遊客的必選項目。本報記者 吳麗萍/攝

廣西創新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助推脫貧攻堅

  桂林漓江黃布倒影景觀。

  本報記者 吳麗萍 通訊員 李志雄 冼家傑

  編者按

  廣西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十三五”期間,我區以革命老區、邊境地區、石漠化地區為重點,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生態優勢和人文風情,大力實施文旅興桂戰略,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2016—2020年,全區鄉村旅遊共接待遊客約12.99億人次,約佔全區接待遊客總量的44.7%;鄉村旅遊消費約8620.74億元,約佔全區旅遊總消費的26.7%。鄉村旅遊已成為我區旅遊消費的一大熱點、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大抓手,數十萬貧困群眾由此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5年來,廣西文旅系統著力指導150個有資源條件的貧困村屯發展鄉村旅遊,創造了形式多樣的文旅扶貧模式,為全區550個旅遊扶貧村提供示範和啟發,促進貧困地區鄉村旅遊品質進一步提升。廣西連續3年分別在全國鄉村旅遊扶貧工作會、全國旅遊扶貧工作培訓班上推廣鄉村旅遊帶貧減貧經驗。

  如今,全區各市縣正在積極推廣文旅扶貧好經驗、好模式,推動鄉村旅遊提質升級,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能。

  1 景區輻射

  發展一個景區,帶富一方百姓。我區以成熟景區為龍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引導景區周邊居民開展餐飲接待、民宿服務、配套供應和旅遊商品銷售,帶動貧困人口直接就業或間接就業,拓寬增收渠道,輻射能力凸顯。

  桂林山水甲天下,最美風景在漓江。陽朔縣以國家5A級旅遊景區——漓江為龍頭,組織帶動周邊百姓從事旅遊業,充分發揮了旅遊“富民富財政”的雙富效應。

  陽朔積極探索共享模式,組織發動23個貧困村入股漓江景區、遇龍河景區等經濟實體。據統計,2020年23個貧困村集體收入大幅增長,平均超過10萬元。

  陽朔大力引導景區因地制宜開設扶貧車間,吸納貧困戶就業,增加貧困戶收入。漓江景區、遇龍河景區、三千漓、葡萄山等旅遊企業共開設扶貧車間12家,吸納貧困戶就業137人,貧困戶人均年收入3萬元。

  引導旅遊餐飲企業定向採購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的食材,拓寬他們的增收渠道。“在駐村工作隊員的幫助下,我養殖的小龍蝦供應給餐館,每年收入有5萬多元。”高田鎮龍門村貧困戶陸大宇説。

  2 線路引客

  連點成線,引客入桂。2019年,自治區文旅廳將全區貧困地區的鄉村旅遊産品進行整合和包裝,推出桂西長壽養生遊、中越邊關風情遊、桂中民族文化遊、北部灣濱海度假遊等15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世界長壽之鄉”樂業縣是桂西長壽養生遊線路的重要一環。該縣在大石圍景區西峰的峭壁上,打造了目前世界上最長的玻璃懸挑平臺——雲海天舟項目。雲海天舟2020年1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已成為遊客青睞的網紅打卡地,非週末的日客流量、節假日接待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了5倍和10倍。

  客流涌進,樂了百姓。截至目前,樂業大石圍景區已帶動200多位貧困人口就業,每人每年增收約1.2萬元。在景區入股的470戶貧困戶,共獲得紅利資金607萬元。隨著創國家5A級景區工作不斷推進,未來景區還將提供200個就業崗位。

  為發揮線路引客、帶動致富的效應,賀州市推出魅力賀州—長壽康養旅遊鑽石線路、長壽賀州—生態康養之旅、野趣賀州—趣野親子之旅、秘境賀州—自駕探秘之旅、休閒賀州—白領自在之旅、活力賀州—放飛青春之旅11條精品旅遊線路,到賀州的自駕遊客大幅增長。

  據統計,2020年,賀州市通過線路引客,促進文旅市場復蘇,推動鄉村旅遊高品質發展,帶動三縣兩區3650戶、1.26萬人脫貧致富。

  3 多業融合

  旅遊是綜合性産業。近年來,我區大力推進文旅産業與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拓展旅遊在産業扶貧中的輻射帶動作用,取得顯著成效。

  “旅遊+體育”扶貧。馬山縣打造了以攀岩運動為核心,融合泛戶外運動特色,集運動娛樂、旅遊體驗、休閒度假、主題商業、教育培訓、産業集聚于一體的攀岩特色體育小鎮。核心區三甲屯及周邊群眾通過提供服務、銷售農特産品、土地流轉和參與旅遊開發等方式直接受益。2016—2018年,三甲屯周邊及賽事沿線的羊山、安善、喬老、里民4個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

  “旅遊+大健康”扶貧。巴馬瑤族自治縣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長壽人文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優勢,大力發展康養旅遊和大健康産業,努力推動旅遊業從觀光旅遊向康養旅遊轉變,給貧困山區發展帶來新的動力。迄今為止,全縣共有3.6萬名農民吃上“旅遊飯”,通過圍繞康養旅遊産業鏈條發展特色小吃、農産品銷售、旅遊商品銷售等,走出深度貧困地區産業扶貧新路子。

  “旅遊+異地安置”扶貧。淩雲縣伶興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利用環浩坤湖山水生態體驗區資源優勢,建立“六個一”旅遊扶貧模式,保障每個貧困家庭穩定增收,搬遷戶人均年增收1400元以上。“目前浩坤湖邊的浩坤村村民開辦農家樂、民宿40多家,全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7000元,部分在景區務工的農民年收入近3萬元。”淩雲文旅部門相關人士介紹。

  4 非遺創收

  廣西是非遺大省(區),發展非遺産業已成為脫貧的一個重要抓手。近年來,全區各地積極探索“非遺+扶貧”“工藝+就業”的文化扶貧模式,在非遺技藝傳承、就業培訓、産品研發銷售、品牌行銷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非遺創收發揮大效應。

  繡球是廣西的特産,在靖西市有一條街,叫繡球街,這是中國唯一一條以繡球命名的街道,這裡家家戶戶都挂滿了繡球,從兒童到老人大都會製作繡球。經過培育發展,如今,繡球街火了。舊州繡球風情街、靖西舊州生態博物館、靖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等非遺保護基地每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以上。

  繡球織出幸福來。目前,壯錦和繡球産業已成為靖西市民間文化的特色品牌,成為主要旅遊産品和農民增收新途徑。據統計,靖西市年産繡球30多萬隻,年産值約350萬元,帶動1000多名群眾就地就近就業。

  龍州縣2018年列入文化和旅遊部、國務院扶貧辦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該縣大力推動壯錦創新性發展,以公司負責設計、提供原材料和銷售渠道,貧困戶負責編織壯錦的方式,實現非遺保護與群眾致富互利雙贏,貧困戶年增收最高7000多元。

  5 品牌創建

  打造文旅品牌,發揮乘數效應。自治區文旅廳積極引導貧困縣爭創全域旅遊示範區、廣西特色旅遊名縣,指導貧困地區申創休閒農業、農家樂、森林人家等國家和自治區級鄉村旅遊標示性融合品牌,通過品牌創建,有力推動貧困地區文化旅遊高品質發展。

  民宿已成為金秀瑤族自治縣一張閃亮的名片。聖堂山腳下的金秀六巷鄉大嶺村是花藍瑤、盤瑤、山子瑤3個瑤族支系的聚居地,村裏世世代代居住的房子保留了黃泥墻、木板樓、青瓦頂的瑤居特色。依託多彩的瑤族文化,當地對民房進行開發,很快,一批獨具特色的民宿雨後春筍般涌現,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不起眼的土房子搖身變成炙手可熱的民宿,成為推動金秀全域旅遊的新動力,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和發展新希望。

  金秀以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為契機,以推進貧困村整體脫貧和貧困戶持續增收為核心目標,圍繞自然生態、瑤族文化、養生健康三大旅遊品牌的打造,持續、深入推進旅遊扶貧工作。2019年,金秀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旅遊扶貧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有力推手。

  據金秀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2019年,金秀通過打造文旅品牌,帶動4000人以上脫貧致富。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提供)

編輯:唐志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