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榮鎮泗營村隘章屯村民展示成品土布。 盧春耀/攝
遊客在織娘指導下學習紡線技藝。 本報記者 淩 聰/攝
記住鄉愁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詩》是我國北朝的一首樂府民歌,描寫了花木蘭織布的場景。如今,老式織布機發出的聲響在民間鮮少聽到,但在德保縣足榮鎮泗營村隘章屯,傳統的織布場景經常可見,30多名土布織娘用老機杼傳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德保隘章土布製作技藝,展現多彩非遺魅力。
金秋十月,德保縣隘章土布製作技藝傳承人許美遍在隘章屯操作木制老式織布機,村裏的織娘向遊客展示傳統紡織技藝。“以前,我們縣村村寨寨都會製作土布,成年婦女幾乎每人都有一架紡紗車,平時白天耕種,晚上紡織,冬閒時終日紡織,精美的土布成為姑娘出嫁時壓箱底的嫁粧。”許美遍説,現在屯裏還有39台老式織布機可以正常工作。
隘章土布製作工藝複雜,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要經過脫籽、彈棉、抽線、絡線、紡線、闖杼等13道工序,布料製作成衣、褲、被面等,製品質地柔軟、美觀大方。但隨著時代發展和生活方式轉變,傳統的織布手藝正逐步失傳,土布製作工藝傳承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
近年來,德保加強非遺傳承保護力度,通過非遺展示、非遺傳習、培養非遺志願者、研發文創産品等措施,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並融入現代生活。目前,該縣把土布織造技藝與流行時尚元素結合,製作出圍巾、布包、金匾、家居軟裝等衍生新産品,讓傳統老機杼織出現代新産品。
足榮鎮非遺文化志願者盧春耀介紹,每年隘章屯都舉辦土布製作技藝展示活動,吸引大批青少年積極參與體驗。下一步,該屯計劃成立棉花種植專業合作社,挖掘非遺文化內涵,延伸非遺文化産業鏈,打造集體驗、培訓、研發、旅遊等為一體的非遺活態傳承基地,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廣西日報 記者/淩聰 通訊員/潘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