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盤江特大橋上的“極限特工”
2018-02-27 11:13:00  |  來源:貴州日報  |  編輯:羅奇波

  腳下是波濤洶湧的北盤江,河谷險峻;頭頂是呼嘯飛馳的動車組,穿雲而過。工作時,需頂著強風,懸挂在300米的高空為滬昆高鐵北盤江特大橋“體檢”,貴陽高鐵工務段關嶺橋路工區8名90後橋隧工用青春年華詮釋著敬業奉獻精神。

  日夜守護

  確保動車安全過橋的8秒鐘

  2月24日,記者在滬昆高鐵北盤江特大橋橋下,見到了這8位平均年齡在24歲的年輕小夥子們,他們正要對大橋例行檢查。

  滬昆高鐵北盤江特大橋,全長721.25米、跨度445米,為世界鐵路最大跨度的鐵路鋼筋混凝土單拱橋。2016年12月,該橋建成通車。

  通車後,貴陽高鐵工務段關嶺橋路工區負責該橋的檢查維護。該工區有職工8人。他們管理著52公里的高鐵橋隧設備,其中橋梁13座,隧道10座,最長的隧道為13公里,最大的橋就是北盤江特大橋。

  28歲的工長蘇志鵬是8人中年齡最大的,每當戶外工作之前,他都會仔細的清點檢查設備,並與隊員一起整理好著裝,在進行酒精測試、作業分工、安全風險告知等一系列事項後才可以上橋工作。

  記者細細數了數了橋隧工的工具,多達十余件。據班長李童介紹,每次檢查只攜帶所需工具,而完整的一套檢查,光精密儀器就有十余件。

  每天,有超過70對動車組從橋上飛馳而過,平均用時不到8秒。為了這8秒,小夥子們要翻山崖,爬豎梯,手持望遠鏡,邊爬邊檢查,用極為特殊的方式守護著特大橋,確保每一趟過往列車的安全。

  每月,他們還要利用類似鞦韆構造的檢測小車,懸挂在拱底軌道上,來回觀察橋拱外觀是否有裂紋和變性。有時,他們需要晚上7點開工,早上6點收工,忙碌在黑夜中,被人們稱為“逆生物鐘”的“蜘蛛俠”。

  高空作業

  垂直攀爬670梯的“極限特工”

  這8位小夥子來自全國各地,平均年齡在24歲。工長蘇志鵬是甘肅人,28歲,是隊裏年紀最大的;隊員秦坤,是重慶人,21歲,是8人裏最年輕的。雖然來自五湖四海,卻有著共同的目的。儘管平均年齡在24歲,但他們是745人中選拔出來。

  處於關嶺自治縣與晴隆縣的交界處的滬昆高鐵北盤江特大橋,其橋面距江面高約300米,底下是滔滔奔流的北盤江,橋面上是飛馳的動車,大橋的維護有著特別的要求。

  在選拔過程中,首先是要求年輕,身材苗條,便於攀爬。其次是通過業務知識培訓,考試合格後進行體檢,體檢合格後就進行心理測試,心理測試合格後就進行現場體驗。

  現場體驗最為關鍵。把隊員帶到現場,沿著北盤江特大橋一頭的筆直陡峭的山崖進行攀登,沒有恐高、眩暈的隊員就上韆鞦式的檢測車進行模擬檢查。

  該檢測車在運行時,由於受到風力及偏載影響,會出現扭曲,需要邊運行邊調整,類似在300米的高空做極限運動。對橋拱圈內側檢查時,一個來回就得花上7至8個小時,加之北盤江特大橋所處位置海拔高,最大風速為10級,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眼睛根本無法睜開。檢查拱圈外側時,需要行走爬梯踏步達1405梯。檢查橋墩時,從墩腳到墩頂,需要沿著90度的橋墩攀爬670梯。

  孤獨堅守

  特殊工作帶來成就感

  李童與宋坤是濟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同寢室室友。2015年7月,兩人分配到貴陽高鐵工務段工作。如今他們又在一起工作,這對於他倆來説多多少少有些安慰。

  “剛開始來的時候,不習慣吃辣,經常拉肚子。”李童説,離家千里,每月只有4天的休息,逢年過節更是要加班加點。就算休息也不能離工區太遠,以防有緊急情況發生,而在工區,很難接觸到外人。同時,工區駐地離北盤江特大橋有120公里的路程,由於路況不好,每天路途上來回得顛簸三四個小時。

  生活上的不適應、工種上的特殊、情感上的孤獨等一系列問題,李童萌發過回老家的想法。後來,李童在單位結識了一位雲南姑娘。如今,他已經準備在安順買房,定居在貴州。

  “相比我們,王源緣就幸運得多,他是貴州甕安人,平常就他話最多。”李童笑道,新年裏,隊裏的單身青年都在盤算著找個女朋友,而我也打算結婚了。

  李童告訴記者,雖然工作比較特殊,但每當看到動車及千千萬萬旅客在北盤江特大橋上安全通過,大家就覺得很有成就,感到很充實和自豪。(作者   劉小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