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我的老家去看看吧。”宋德榮説。
宋德榮帶著記者離開大方縣城,20多分鐘的車程,車在路邊停下。“這裡就是羊場鎮穿岩村,山上就是這個村養羊合作社的養殖場。”宋德榮指著旁邊一條小路説,“我們從這裡上去。”
説話間,合作社負責人肖軍華迎了上來。
宋德榮是畢節市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長期紮根一線,從事畜牧工作足足29年。
到山上養殖場的路雖已硬化,但路不寬,坡陡。這讓個子不高、體型偏瘦的宋德榮有些呼吸急促,説話間還夾雜著頻繁的咳嗽聲。“支氣管炎,十多年了。”宋德榮笑著説。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宋德榮,對農村知根知底。考大學的時候,他選擇了畜牧專業,為的就是能用自己所學回報養育自己的這片土地。
上山的這條路一直在“長滿”大石頭的“坡改梯”地裏盤旋蜿蜒。“畢節石漠化嚴重,好多土地無法種出好收成,1989年畢業,我分配到研究所工作後,這種狀況依舊。”
山路越來越陡,宋德榮呼吸更為急促。“前些年,村民發展養殖業的積極性很高,不過,由於管理和技術的問題,大家都沒賺到錢。”
看到村民沮喪的樣子,宋德榮心裏暗自難過。他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技術讓村民致富。
肉羊養殖,是一個需要精細化管理的産業,宋德榮發現,村民們普遍缺乏養殖技術,精細化管理更是無從談起。
為此,宋德榮開始馬不停蹄奔走在畢節各個鄉鎮之間,傾力傳授技術。
2015年1月,宋德榮帶著團隊在赫章縣建設了佔地面積1萬多畝的大型肉羊養殖研究基地,基地現飼養貴州半細毛羊、美利奴羊、澳洲白羊、努比亞羊等12個品種500余只。
怎樣才能把科研成果轉化成村民實實在在的收入?宋德榮在這上面下了不少功夫,“去年,赫章大寨村15戶貧困戶通過養羊成功脫貧。”肖軍華所在的合作社也帶動了當地近400戶村民參與養殖,同時發展了一千余畝的牧草種植……
在宋德榮的努力下,北京、天津、安徽等地的牧業企業紛紛來畢節考察投資。肉羊養殖産業在畢節逐漸完善了鏈條。
肖軍華説:“去年我們賣了1500隻羊,掙了60萬元,這離不開宋所長的技術幫助啊。”宋德榮在一旁邊咳邊笑。
到了山頂,一排排廠房組成的養殖場立在記者眼前。消毒、換上工作服後,記者跟著宋德榮和肖軍華走進羊舍。
宋德榮和肖軍華配合,他們一人抓住一隻種羊,另外一人固定羊頭。一隻手半抱著向羊肚子摸去,接著又迅速變換動作,把羊嘴掰開,看看牙齒。宋德榮每天都這樣,在半封閉的羊舍裏一待就是幾個小時。
檢查過後,宋德榮工作服上已經沾滿密密麻麻的羊毛,此時的羊舍,羊蹄踩踏激起的粉塵、毛髮漂蕩空氣中。記者這才明白,為什麼宋德榮一路上都在咳,長年累月在這種地方呼吸,咳嗽已經成為他的職業病。
29年的堅守和努力,宋德榮先後取得各類科技成果13項、國家專利3項,2014年獲評“省管專家”,2017年獲得“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稱號。
合作社前面有一棵粗壯的沙棠樹,這棵胸徑近5米的大樹,樹根卻是從岩石之中伸展而出。它在這裡倔強生長了幾百年,見證著宋德榮這些年為了家鄉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奮鬥、見證著這片土地日新月異的變遷。(記者 雨飛 舒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