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芹代表以一身苗族盛裝亮相“代表通道”(李楓 鄧剛 攝)
3月5日8時5分,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正式開啟。在全場中外媒體聚焦下,全國人大代表、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村民楊昌芹以一身苗族盛裝出現。
“我是站在這裡代表中最年輕的一位。年紀雖小,但我是見證赤水脫貧攻堅,並從中獲益的年輕人。”一句開場白,展示出楊昌芹的自信,傳遞出貴州的自信。
這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通道採訪的形式傳遞代表心聲,展現代表風采。
楊昌芹自信從何而來?“從事竹編工藝十年,我從一名學徒成長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帶領20多位村民一起依靠竹編走上脫貧致富路。”回答《農民日報》記者提問時,底氣十足的楊昌芹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
自信的笑容背後是鄉親們越過越好的幸福日子——
“杯子外面的這個套子,正是我們的竹編産品,取材于赤水河邊的慈竹,全手工編制而成,編制這樣的一件産品,能夠為我們村民帶來100元左右的收入。”
“拿我所在的民族村來説,現在80%的人住上了樓房,超過一半的家庭開上了小汽車。”
眼下,楊昌芹的家鄉,紅軍“四渡赤水”的革命老區——赤水市,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遊客紛至遝來,少數民族文化和資源成為了貧困村民脫貧致富的“金缽缽”。2017年,赤水市成為了貴州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
底氣的話語背後是貴州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趕超的幹勁——
“實際上,這個杯子僅是我們赤水竹編工藝品中的一個簡單的代表,除了竹編,我們還有竹雕等竹工藝品。”
“從我們村的實際來看,少數民族村寨要脫貧致富,就要與鄉村特色相結合,不斷挖掘少數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資源。”
通過技術的革新,28歲的楊昌芹將傳統的平面竹編工藝轉化為立體竹編工藝,這種有主體美感的工藝別具一格,多次榮獲省內外工藝品大獎。目前,她正著手進一步創新,將現代創意與傳統工藝融為一體,帶動更多村民與她一起編織致富夢想。
在“代表通道”,雖然楊昌芹只是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但通過直播信號,努力奮進的貴州、自信開放的貴州、不斷趕超的貴州展現在世人眼前。
“讓我們對貴州又有了新的認識。”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一位代表告訴記者:“今年有機會一定要去貴州看看,感受貴州的發展,感受貴州的美麗鄉村。”(王魯銓)
來源: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