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産業革命
入春以來,匯川區山盆鎮太坪村的人家,沒有忙於整田騰土育苗種玉米,而是從鎮裏統一集中的苗圃基地裏領果樹苗,分栽在自家的田土裏。眼下,或修枝,或剪葉,或施肥,或栽苗,山盆鎮儼然一幅春耕栽果圖景。
陽光下,村民翁明傑家的院壩裏,村民們情不自禁侃起“李子經”,心情格外晴朗。
“前年種了10來畝脆李,今年開始産果了。”翁明燈説,“我家7個人,這段時間將剩下的5畝原本種玉米的土地全栽上脆李了。”
“去年初産果收入了1萬多元。”渴望致富的翁明良很開心。
坐在一旁46歲的翁明松説,他家有3畝原生李子樹,包括荒山在內的18畝田土全栽上了李子,其中新栽的就有3畝地。
山盆鎮的李子果肉飽滿,入口清脆,曾被省農科所命名為“山盆脆李”,有“脆李之王”的美譽,除在省內銷售外,主要銷往重慶、四川。因此,山盆鎮也被稱為“脆李之鄉”。
在村民們的眼裏,一棵李子樹,就是一棵搖錢樹。
正在果園裏剪枝的山盆村村民朱國祥種了3畝脆李,“我們家全靠這些李子樹,所以要好好打理。”他説,一棵脆李正常年景産果100斤到200斤,按每斤5元計算,就是1000元左右,除去各種成本,純收入可達700元,一畝地種植40棵果樹,可收入2.8萬元。
村民心裏還有一筆賬:種脆李的收入是種玉米的10倍以上。按2017年匯川區脫貧標準計算,種5到10棵脆李就可以脫貧;按2014年匯川區全面小康統計監測指標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10210元測算,最多種植2畝脆李就可達到小康標準。
山盆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姚世華告訴記者,近年來,山盆脆李挂果的産量達7560噸。全鎮1.1萬戶涉農人口中,有3100戶9000多名村民靠種果脫貧致富。
“戶均3畝果!人均10棵李!”
朝著這一方向,山盆鎮在全鎮佈局了1萬畝方竹、1萬畝核桃、2萬畝中藥材、3萬畝有機高粱、4萬畝蔬菜和5萬畝脆李“112345”結構調整戰略,以脆李為代表的經果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産業之一。
姚世華説,為了加快這一産業的發展,地方黨委政府充分利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每畝地補助果苗1760元,其中勞動力150元,果苗400元,三年時間的管護1200元。
據統計,去年當地通過京東、淘寶等電商銷售山盆脆李100余噸,賣到了北京、上海、廣東等大都市。同時,每到7月採果季節,成千上萬的遊客紛至遝來,帶來鄉村旅遊的高峰。該鎮每年舉辦一次小型、每五年舉辦一次大型的脆李藝術節,把山盆脆李推向山外的世界,小小的李子讓山盆人的日子越來越甜蜜。
“花果山”結出“脫貧果”。山盆鎮今年退耕還果(脆李)的計劃已完成了1.87萬畝,目前,全鎮脆李累計種植面積達4.2萬多畝,計劃再用2年時間達到5萬畝,實現2.6億元産值,加上後續的深加工,形成超過3.5億元的産值規模。(記者 王其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