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的都堡村,滿目蒼翠。
村頭20多個大棚,掩映在貴陽市扎佐林場的綠色裏。
這是90後大學生張文馨的食用菌基地,利用“三變”模式流轉村民土地400余畝。
在食用菌基地旁的一小片松樹林下,張文馨用手扒開泥土,扒出已長成堆的一朵凍菌,抱在胸前,臉上滿是喜悅:“這朵菌子至少有7斤重。”
這是張文馨在林下試種植食用菌的試驗地。結果讓她很驚訝:“在林下種植的凍菌,最大的每朵可達8斤多重,産量比大棚種植高,而且口感也好,還節約了成本。”
這是張文馨大學畢業1年多來,放棄城市就業的機會,回到家鄉修文縣都堡村發展食用菌後取得的小小成績。
“隨著社會發展,農村大量年輕人放棄土地,涌向城市。而老一輩務農人逐漸老去,農村需要我們。”張文馨説,“回到農村,是因為我覺得不一定非要在大城市才有天地,在農村也可以有作為。”
2016年,張文馨從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畢業後,不顧親朋的反對,毅然回到農村創業。
“親戚朋友們都罵我狠心,説孩子好不容易跳出農村,這又讓她回來了。”説起女兒,張文馨的母親簡榮一臉的歉意。“其實是她自己要回來的,她還安慰我説她會養活我的。”
返鄉創業以來,張文馨起早貪黑,抽時間學習菌子栽培技術、參加農廣校的獼猴桃種植技術培訓、學習電商平臺運用等,不斷提升自己。通過努力,把家裏的菌子基地、獼猴桃基地、蔬菜種植基地以及農家樂打理得井井有條。
從學校畢業回到田間的張文馨明白,父輩傳統的耕作方式已無法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現代農業需要走的是現代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高效化發展道路。
“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更多高素質、高學歷的‘新農人’。我覺得很多人談起農業,就是土裏土氣的,我希望通過努力把農業變得‘洋氣’起來。”學設計專業的張文馨,正在嘗試讓她的食用菌在上市民餐桌的同時,也走上市民的花臺,成為觀賞植物。 (通訊員王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