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匯川區團澤鎮大坎村村民楊昌緒每天都在菜地裏忙活,翻土、起壟、填埋農家肥,幹勁很足。
“以前自己種蔬菜一畝地頂多掙600元,趕上天氣不好或者市場上沒人買,每畝地連400元都掙不了,我家一直是村裏的貧困戶。”楊昌緒説。
如今,楊昌緒家告別貧困,不僅添置了液晶電視,他還帶著老伴坐飛機去旅遊。“土地租給了合作社,每畝地租金800元,光是租金一年就有2600元。在合作社打工,每小時7塊錢,一個月算下來有2000多元。”楊昌緒向記者算起了他的增收賬。
租楊昌緒家土地發展蔬菜種植的是匯川區鳳山鵪鶉養殖合作社。據蔬菜基地負責人劉曉林介紹,像楊昌緒一樣參加合作社的農戶有幾百家,合作社租了1800多畝土地,有不少貧困戶通過出租土地和在基地打工都已經摘掉了貧困帽子。劉曉林拿著手機對記者説:“蔬菜産量高、銷路好,群眾才能得實惠,這都得感謝大數據。”
原來,劉曉林用手機裏的“電商雲到村裏”微信公眾號隨時查看訂單,按照訂單的數量種植、採摘蔬菜,採摘的蔬菜賣到遵義城區的社區門店。這樣一來,不會有蔬菜賣不出去,同時也減少了中間的流通環節,蔬菜價格相對穩定。
“電商雲到村裏”是遵義市院士工作中心自然資源信息工作室成立的遵義市中科有數公司註冊的微信公眾號。公司通過採集市場信息,將數據收集分析後,以商家、市場需求發佈到微信公眾號。
銷售合作社蔬菜的社區門店在遵義市有28家,每天銷售的蔬菜數據也會被上傳到遵義院士工作中心自然資源信息工作室,根據銷售數據,可以及時調配農産品交易。
“過去的農業種植基本都是根據經驗決定種什麼,不知道下一季該種什麼,也不知道種了以後能不能賣出去。現在有了大數據的支撐,不但知道種什麼、種多少,我們還將在田間地頭布設農業物聯網設施,監測土壤、水分、氣候等數據。通過土壤數據分析指導農戶種哪些品種,根據氣象數據決定什麼時候種什麼時候收,保證了農産品的品質,科學引導培育農民的種植習慣,改變農業生産方式,保證農産品生産品質,提高百姓收入。”遵義市中科有數公司副總經理王大正説。 (記者 錢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