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念沒有想到,自己經營的米粉廠,3年前還是一家“小作坊”,銷售對象主要是當地村民;如今,大數據助力産品暢銷全國,年銷售額從200萬元躍升至3000萬元,增長了10余倍。
劉正念是貴州遵義市匯川區的返鄉創業者,2007年回鄉接手祖輩傳下來的米粉生意。“歷史比較悠久了,但多是在本地賣,外面沒有太大的市場基礎。”憑藉在外務工多年的經驗,劉正念除了建立常規的銷售渠道外,還積極參加各類農産品展銷會,但由於産品知名度不高,僅在當地有“名氣”,銷量一直保持在逐年小幅增長階段。
2013年,大數據打開劉正念米粉廠的銷量。劉正念開始建立自己公司的官方網站,並在“阿裡巴巴·遵義産業帶”“中國農高網”上線“楊老大”米粉産品,邁出公司電子商務化第一步。此外,她還與匯川區內電子商務公司達成合作協議,讓“楊老大”米粉産品上線多家電商平臺,邁出走向全國市場的關鍵一步。
“借力大數據,企業有活力,能夠進行精準銷售,增加産品附加值。”劉正念説,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不信賴,歸根結底還是産品信息不夠透明化。因此,劉正念與億易通公司合作,引進STS安全追溯體系,為産品貼上了唯一不可複製的“身份證”,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進行可信認證和安全追溯,産品安全“看得見”。
這是遵義市億易通科技網絡有限公司通過“重要産品監管追溯雲”平臺,為楊老大米粉定制的唯一不可複製的“身份證”。“通過我們的平臺,消費者可以查詢到産品的生産環境、生産情況以及原料來源等産品信息,讓消費者可以買得放心、吃得安心;又可以幫助商家追溯每一批次産品的市場去向,幫助企業進行市場分析,按需生産。”億易通科技網絡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純華説。
同劉正念一樣,享受大數據帶來産銷便捷的人,其實並不少,匯川區團澤鎮大坎村村民楊昌緒便是其中之一。“利用大數據進行‘訂單式’生産,解決了産品賣給誰、怎麼賣難題,銷售渠道變廣了。”楊昌緒説,按照訂單的數量種植、採摘蔬菜,流通的中間環節少、銷路廣,農民收入多。
2017年,匯川區投入大數據扶持資金超過5億元,建成貴州典型示範項目4個,各行業大數據運用超過40項,深入推進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持續推動産業發展和服務改善民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返鄉創業,産業有了基礎,産品産銷不再費力。
如今,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産業革命正在貴州開展。依託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的區位優勢,貴州正全面探索開展大數據與農業、企業、服務業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發揮出大數據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巨大潛力,幫助更多貧困群眾用上大數據,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助推農産品走出鄉村。
大數據釋放的紅利,已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與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借助大數據發展的東風,貴州通過抓以銷定産、以銷促産、産銷互動和抓流通體系等手段,結合自然稟賦和産業實際,創新農産品産銷對接機制,充分發揮大數據作用推動“黔貨出山”,為更多農村貧困群眾帶來實惠和便利。(王欽)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