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生態局工作人員派駐苗木基地羊角村;將紀委幹部派駐涉及徵地的水塘村;將財政局工作人員派駐“三變”改革示範點太慈橋村……4月伊始,貴陽市南明區新一批駐村幹部下沉到農村,開啟了新一輪幫扶工作。
近年來,貴陽市南明區立足農村産業發展、鄉村建設等工作實際,按照“需求”與“職能”相符的原則,先後選派了14名“第一書記”和74名駐村幹部到農村扶貧。在“選好”駐村幹部的基礎上,該區推行“三制”(淘汰制、點名制、選優制)和“七法”(報、述、學、查、談、考、展),“管好”駐村幹部。實踐證明,該區一批批駐村幹部,在助推農業産業發展、建設“富美鄉村”、救助困難群眾等方面取得實效。
建合作社幹好産業發展“帶頭人”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利於提高組織化程度,起初老百姓不理解,我就挨家挨戶上門動員。”駐村6年來,袁登華一直致力於建立合作社,寫章程辦手續,爭取資金項目,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幹井村成立了沁園暢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玉蘋果樹協會和玉林食用菌協會,石塘村成立了坪源興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
目前,這些協會發展態勢良好,吸納了250余名會員,成了推進産業扶貧有效抓手。其中,玉林食用菌協會每年銷售食用菌6萬餘斤,惠及50余名社員。該協會會員朱時華是殘疾人,幹不了重活,膝下有兩個兒子要撫育。加入協會後,他幹一些手上活,一年少説也有2萬餘元收入,家庭基本開銷有了保障。談到建立合作社的好處,朱時華不由得豎起大拇指。
如今,在駐村幹部的影響下,南明農村各類合作社和專業協會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近年來,該區駐村幹部協助群眾建立合作社(協會)6個,爭取項目16個,協調幫扶資金200余萬元,有力助推了經果林、蔬菜、食用菌等産業發展壯大。
引進項目當好富美鄉村“建設者”
多年來,“用水難”問題一直是永樂鄉水塘村村民的心病。該村江西坡、大關口等村民組,均是從周邊“陰洞”引水。“水量小,水質差,生活用水都難以保障,更別説農忙時節灌溉用水了。”提起過去用水的情況,村民王興英很感慨。
兩年前,駐村幹部方國升來到水塘村,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便四處奔走爭取項目。最終,區級人畜飲水項目資金400余萬元下撥到位,從永樂石筍溝水庫到水塘村的人畜飲水灌溉工程和一座凈水站正式開建。去年年初,工程順利竣工,嘩嘩的自來水引到了7個村民組,近3000戶村民終於喝上了“放心水”。
駐村工作中,類似故事很多:協調15萬元,修建了水塘村江西坡組到大關口組沿線1.7公里排污溝;協調30余萬元,對廢棄的關口山塘進行擴建加固;協調4萬餘元修繕桃花廣場文化活動室和宣傳欄……據統計,近年來,駐村幹部共協調落實幫扶資金860余萬元,協調實施各類建設項目87個,進一步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有效改善了農村群眾生産生活環境。
幫貧濟困做好群眾身邊“貼心人”
寒暑假,水塘村上寨組學生包萬琴返鄉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村委會,和駐村幹部拉拉家常,彙報學習情況。提起駐村幹部們的“好”,包萬琴內心滿懷感激。10年前,包萬琴的父親不幸離世,其母隻身一人供她和弟弟讀書,家庭經濟困難。2016年,包萬琴以優異成績被西南大學錄取。正當全家為高額學費發愁之際,駐村幹部們將募捐而來的3萬餘元助學款送到包萬琴手上,幫她順利圓了“大學夢”。
駐村工作中,像包萬琴一樣的困難群體,始終是駐村幹部們關注的重點。在永樂鄉,羊角村殘疾人劉正林發展種植業,駐村“第一書記”張霖為其申請了殘疾人創業等各類補貼3萬餘元;石塘村大學生余龍做腎移植手術,駐村幹部左聯燕為其籌集了2萬餘元醫藥費;水塘村村民方太貴身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駐村幹部楊傑專門聯繫了廣州專家為其配藥……
近年來,南明區一批又一批駐村幹部,深入一線聽民生、解民憂,開展各類宣講86次,入戶農戶1573戶,走訪群眾12338人(次),為群眾辦理事項183件,化解矛盾糾紛571起,排查安全隱患16處,謀發展點子249條,解決困難問題433個,真正成為了群眾身邊的“暖心人”“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