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蛻變重生 産業轉型的硃砂路徑
貴州日報  2018-04-23 11:00:36

  “因汞礦資源枯竭而回老家另謀職業,多年後重回到曾經的工地,竟已成為著名景區。”老工人王大發遊覽萬山硃砂古鎮後發出感嘆。

  硃砂古鎮(萬山礦山公園)前身為萬山汞礦遺址,有著兩千多年的硃砂開採歷史。上世紀60年代,硃砂古鎮為償還蘇聯外債作出了巨大貢獻,王大發就是萬名工人中的一員。

  2009年,萬山區被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那麼,如何實現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讓千年丹砂煥發新生?

  萬山積極探索産業轉型之路,把目光定格在文化旅遊上,抓住文化是旅遊業“根”與“魂”,精準發力走生態路,念山字經,打文化牌。

  於是,引資20億元重新建設硃砂古鎮,並成為中國第一個以山地工業文明為主題的礦山休閒懷舊小鎮,旅遊成為造福當地居民的永久性綠色富民産業。

  “在廢棄的汞礦遺址上建起了旅遊景區,老礦區成為集文化、旅遊于一身的礦山休閒懷舊小鎮,涅槃重生之後成為了國家4A級景區。”萬山區旅遊局副局長吳秀竹説。

  看到曾經的廠房、礦洞都變成景點,汞礦工人後代樊一帆感慨地説:“‘化腐朽為神奇’讓萬山從衰敗到華麗轉身,是生態旅遊讓萬山再次重生。”

  在十多年前,這裡整天塵土飛揚,機械轟鳴,礦洞滿目,礦渣隨處可見……這是靠賣有限資源度過的日子。

  “現在環境變好了,山綠了,我們的腰包變鼓了。”硃砂古鎮居民劉學友説。隨著生態和工業文明為核心的旅遊産業興起,那樣的日子已一去不返。

  在建設硃砂古鎮時,萬山堅持産業引領,以産促城、産城融合思路,利用古鎮旅遊發展盤活相關産業,打造特色産業,輻射帶動當地周邊群眾致富脫貧。

  僅是集旅遊工藝品研發、培訓、生産、檢驗、銷售、展示于一體的萬山硃砂工藝産業園,30家硃砂工藝企業入駐,實現産值近1億元,帶動就業200人。

  誰曾想到,歷經630餘年地下開採後,留下970多公里的坑道,如今成為絕佳的工業旅遊資源,成為了遊客眼中的“地上長城”。原汞礦辦公區、人民公社食堂、糧店、百貨大樓、職工醫院等,展現出當年礦區職工的工作環境和文化生活的場所、設施,竟然成為最別致的風景……

  以其獨有的丹砂文化和歷史意義,挖掘文化資源,打造生態特色旅遊,硃砂古鎮探索出一條“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的新路徑,成為貴州綠色經濟“四型産業”示範項目和“文化+旅遊”打造古鎮的發展範例。

編輯:羅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