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龍果種植基地。 (何宏生 攝)
香蕉産業有效拓寬了貧困戶增收渠道。 (何宏生 攝)
淡水龍蝦養殖套種水芹菜。 本報記者潘浩 攝
遊客採摘金銀花。 (陸斌濤 攝)
南寧市堅持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脫貧,級級壓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合力推進脫貧攻堅。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的要求,把提高脫貧品質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紮實做好産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就業扶貧等重點工作,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脫貧。
總書記的期許
脫貧攻堅工作進入目前階段,要重點研究解決深度貧困問題。各級黨委務必深刻認識深度貧困地區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性、重要性、緊迫性,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強化支撐體系,加大政策傾斜,聚焦精準發力,攻克堅中之堅,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清醒認識把握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任務的艱巨性,清醒認識把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緊迫性,不放鬆、不停頓、不懈怠,提高脫貧品質,聚焦深貧地區,扎紮實實把脫貧攻堅戰推向前進。
記者手記
凝心聚力迎難上 擼起袖子加油幹
南寧是典型的二元結構,大城市帶動大農村。作為一個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明顯的首府城市,南寧市如何完成脫貧摘帽任務,回應總書記的期許?
一年來,南寧市立下愚公移山之志,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廣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壓緊壓實主體責任,堅持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脫貧,級級壓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合力推進脫貧攻堅;盯緊年度目標,堅持品質標準,鞏固脫貧成果;注重在“四個一線”發現、培養、考察和使用幹部,讓幹部有動力想幹事、有能力會幹事、有擔當敢幹事;堅決糾正“四風”,確保脫貧領域風清氣正;管好駐村隊伍,培育鄉土人才,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使幫扶精準度、脫貧精準度、群眾滿意度明顯提高。
2017年,南寧市交出了一份優異的脫貧攻堅成績單,在各級各部門全力以赴、通力合作下,順利通過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織考核組和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實地核驗,實現了101個貧困村、83662名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摘帽的年度目標,為完成“十三五”時期的脫貧攻堅任務開了好頭。
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我們必須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的要求,抓住脫貧攻堅的“牛鼻子”,主動作為、真抓實幹、吹糠見米,做到人員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確保高品質完成脫貧目標任務。
集體經濟蓬勃發展 “造血”功能持續增強
馬山縣林圩鎮片圩村是一個山多地少、旱多水少的典型山區貧困村。2015年,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為189戶895人,貧困發生率為12.8%。
這兩年,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開展,片圩村大力培育特色種養合作社,推進“造血式”産業扶貧,不僅實現了産業穩步發展,而且實現了脫貧摘帽的目標。
連日來,40歲的片圩村村民覃良清每天都和愛人到附近的養豬合作社打工。這份工作讓他們每個月能拿到5000多元的收入,年底還有4000元的入股分紅,對比以前打零工的收入,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提高收入,讓覃良清十分欣喜:“如果沒有扶貧政策的幫助,我們的生活就改善不了這麼快。”
給覃良清帶來脫貧增收希望的,是村裏的覃氏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自2016年成立以來,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模式,公司負責提供豬苗、飼料、技術並保底收購,不僅降低了風險,而且解決了銷路。
合作社負責人覃友新告訴記者,覃氏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佔地33畝,共有16棟豬舍,年出欄16000多頭肉豬,每年銷售收入超過1500萬元,受益貧困戶達30多戶。今年他打算繼續加大投入,發展循環立體種養産業,讓更多的貧困戶參與進來提高收入。
依託合作社的蓬勃發展,片圩村正全力解決“空殼村”問題,提高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持續增收的能力,力保脫貧不返貧。
“以前片圩村僅有2個合作社,這兩年已經發展到7個,帶動了50%以上的貧困戶脫貧摘帽。”片圩村駐村扶貧專幹李文英説。
去年,片圩村投入150萬元建設光伏産業;投入40萬元將廢舊村委大樓推倒重建,作為門面出租;投30萬元注入養豬合作社。一年來,片圩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2.4萬元,預計到今年年底,村集體經濟三項收入可達15萬元以上。
片圩村並非個例。由於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我市貧困群眾增收的步伐也不斷加快。去年以來,我市明確扶貧産業目標,千方百計發展貧困村特色産業項目,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吸收貧困戶參與經營發展,實現創業就業增收,帶動村級集體經濟駛入“快車道”。目前,全市317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萬元(含)以上。
事實上,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我市從2016年開始,就已經明確每個貧困村用於發展扶貧産業和村集體經濟的財政專項資金不少於20萬元,到2017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市進一步提高這一要求,增至50萬元。
特色産業遍地開花 貧困群眾穩步增收
地處馬山縣大石山區的青龍村,雖然缺水少地,自然環境惡劣,但借助村裏種植大量牧草、毛竹的優勢,2015年,青龍村成立了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在政府專項扶貧資金的支持下,村民蒙克勇加入了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自己養殖起了竹鼠。
通過“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方式,去年青龍村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實現分紅近6萬元,其中全村所有貧困戶戶均增收400元,村集體年增收近1萬元,促進了貧困戶穩定增收。在産業的帶動下,青龍村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39%降到了2.29%。
啃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這塊“硬骨頭”,必須抓住産業扶貧這個“牛鼻子”。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大力培育扶貧産業,發展生産脫貧一批”的目標,因地制宜,精心培育特色産業,拓展産業功能,進一步拓寬深度貧困地區群眾脫貧增收渠道,提高脫貧致富的能力。
去年,我市整合農業專項項目資金1.06億元,用於支持上林、馬山、隆安等4個貧困縣區發展産業扶貧項目。同時還培育和引導1239個農民合作社、149個龍頭企業參與了産業扶貧工作。
圍繞“大力培育扶貧産業,發展生産脫貧一批”的目標,我市以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宜工則工、宜旅則旅和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為原則,精心培育特色産業。
目前,我市各縣區已分別確定了2—5個特色産業,貧困村基本確定了1—3個特色産業,其中2017年全市101個預脫貧摘帽貧困村特色産業貧困戶覆蓋率達到60%以上。同時全市共投入産業扶貧資金約10.83億元,用於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林業、鄉村旅遊業和村集體經濟。
全市已培育出了如生態旅遊、特色種養、林下經濟、異地産業扶貧等一批有資源、有市場、有優勢的特色産業項目,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預計將帶動25.03萬貧困人口發展産業增收致富。
村企結對長效幫扶 重點突破深貧難題
在隆安縣都結鄉,一家有著“扶貧車間”稱號的製衣加工廠遠近聞名,它便是都結鄉惠民製衣加工廠。
每天早上送小孩上學後,歐裏村的貧困戶陳雨梅就和其他工人一樣,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在她看來,來這裡上班讓她的生活更有奔頭。“在這裡工作很好,離家近,方便照顧孩子和老人。”陳雨梅説。
過去,陳雨梅一家靠種玉米、水稻為生,一年也賺不了多少錢。直到去年9月,在當地政府部門的鼓勵引導下,返鄉創業的梁冠安成立了這家製衣加工廠,才讓陳雨梅找到了增收的途徑。
自“扶貧車間”開辦以來,堅持免費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和留守婦女進行崗前培訓,培訓合格的即可安排上崗。每個工人按日均8小時工作量計件,每月可收入2000至3000元。
如今,隨著“扶貧車間”逐漸步入正軌,已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4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25人,每月加工量超過5000件。産品遠銷國內服裝品牌行業及出口海外。“扶貧車間”還努力提高工人的技術水準,讓生産能力進一步提高。“通過進一步提高工人的素質,讓客戶滿意,我們就可以接更多的訂單,將‘車間’發展壯大,反哺更多的村民。”惠民製衣加工廠負責人梁冠安表示。
“扶貧車間”的成功,只是我市深度貧困地區與企業“結親”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制定印發了《南寧市組織動員企業與深度貧困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實施方案》,落實房地産、建築、金融、加工工業、電商、農業等行業61家企業與56個深度貧困村和1個深度貧困鄉鎮結對幫扶,取得了明顯成效。
為補齊貧困村集體經濟的短板,去年,我市多次舉辦企業與貧困村産業扶貧洽談對接會,動員280多家(次)企業與421個貧困村洽談扶貧産業發展項目,達成幫扶合作意向共1758項。
去年8月,我市組織56個深度貧困村與全市近80家企業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相親”大會:重點企業與深度貧困村産業扶貧對接洽談。這些來自種養、電商、旅遊、城建、工業、金融等領域的龍頭企業積極為結對幫扶的深度貧困村把好脈、定産業、找出路。
諸如此類推介會、洽談會的成功舉辦,有效推動了我市貧困地區的農産品打入北京這樣的消費大市場,建立了穩定的銷售渠道。隨著合作的進一步展開,我市將持續深化産業扶貧、精準扶貧的發展之路,不斷加強與市場對接,打造農産品品牌,讓更多的扶貧農産品進入國內一線城市銷售。
“多虧了市委、市政府牽線搭橋,我們才能迅速找到匹配自身發展的産業。” 馬山縣加方鄉龍崗村駐村第一書記藍勇平這樣説。
粵桂協作穩步推進 優勢資源有效盤活
在上林縣白圩鎮趙坐村,連片的大棚裏養著澳洲淡水龍蝦。作為“粵桂扶貧協作”的重點産業項目,這些淡水龍蝦被當地群眾稱為“致富蝦”,畝産量可達315公斤,每公斤收購價達到98元。
廣西澳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白圩場場長許建告訴記者,利用“粵桂扶貧協作”的資金優勢,以及上林優質的水質條件,養殖澳洲淡水龍蝦成為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産業。
自“粵桂扶貧協作”開展以來,上林縣採取“送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加大扶貧力度,引進廣東企業在上林投入3000萬元發展高值魚養殖示範基地。同時,還安排致富帶頭人到廣東學習考察先進的水産養殖技術。
貧困戶覃基安去年參加了第二期粵桂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看到龍蝦養殖的好前景,回來後很快就發動群眾參與養殖。通過“兩廣”幫扶養殖澳洲淡水龍蝦項目,上林縣建立了大豐鎮大裡莊高值魚養殖示範基地,帶動貧困戶100戶412人參與生産,趙坐村養殖基地也有67戶貧困戶入股龍蝦養殖。在養殖企業提供養殖種苗技術並保價收購的情況下,解決了養殖戶的後顧之憂。
除引進龍蝦養殖外,去年年底,上林縣在茂名市舉辦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産業扶貧對口招商推介會上,又成功與廣東兩家企業簽約,“粵桂扶貧協作”成果顯現。
目前我市與茂名市初步擬定了雙方2018—2020年扶貧協作框架協議,三個貧困縣分別與茂名三個市(區)簽訂了“十三五”扶貧協作規劃,繼續利用“粵桂扶貧協作”的有利契機,實施“致富帶頭人”工程,發揮創業致富帶頭人創業扶持、貧困戶産業脫貧的引領和激勵作用,力爭形成以産業扶持政策為支點、以政策為杠桿,推進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脫貧和貧困戶自主脫貧。
今年,南寧市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按照自治區提出的“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的脫貧攻堅工作要求,以非常政策、非常舉措、非常力度,堅決打贏打好首府精準脫貧攻堅戰,向總書記交出一份滿意的脫貧攻堅答卷。
數説變化
實現年度脫貧目標
●2017年,南寧市實現了101個貧困村、83662名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摘帽的年度脫貧目標,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底的6.64%下降到2017年底的5.02%。
産業扶貧成效顯著
●2017年,全市培育和引導1239個農民合作社、149個龍頭企業參與了産業扶貧工作,帶動了25萬多名貧困人口增加家庭收入。截至年底,全市脫貧摘帽貧困村特色産業覆蓋率達到60%以上;全市317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萬元以上,佔全市貧困村總數的75.3%。
貧困群眾就業渠道進一步拓寬
●2017年全市組織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4967人,召開貧困勞動力專場招聘會104場,幫助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9836人次,扶持創業1110人。
●2018年,南寧市以“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等就業專項活動為契機,通過舉辦專場招聘會,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9634人,其中為5336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提供了就業創業服務,幫助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員轉移就業3037人。截至3月底,全市共開展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職業培訓866人。
易地扶貧搬遷穩步推進
●我市2016年、2017年項目共28個,截至今年4月10日,竣工住房12019套,竣工率87.30%,交鑰匙搬遷入住29082人,入住率48.39%,已完成建設15個。
親歷者説
南寧市扶貧信息中心信息員 鄧羽捷
習總書記説,要實現“十三五”時期的脫貧攻堅目標,關鍵是要樹立精準扶貧理念,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脫貧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這其中,我們扶貧信息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扶貧工作複雜繁瑣,目標任務艱巨繁重,不能一蹴而就,做實做細貧困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據統計等工作,是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的基礎。一年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貧困地區掉隊”的要求,我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實做細,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現在,南寧市圓滿完成了2017年度貧困人口脫貧和貧困村摘帽的工作目標任務。這份成績單讓我倍感振奮,也激勵著我們每一位扶貧信息員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爭取為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多作貢獻。
(胡光磊)
邕寧區那樓鎮中山村種桑養蠶戶 賴運升
習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我們困難群眾關懷備至,各級黨委、政府從各方面對我們進行幫扶,我們自己沒有理由不奮發努力。雖然我身有殘疾,但是我相信不等不靠、自強自立,也可以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我在村裏的齊興桑蠶專業合作社努力學習科學的種桑養蠶技術,掌握技術後,種桑養蠶收益果然提高很多,收入比外出打工強多了。去年,我家蓋起了新房,現在已搬入新家。
今年,我和幾名外出務工的村民商議,把他們丟荒的土地用來種植桑樹,擴大種桑面積,讓一直在廣東務工的女兒也回家和我們一起種桑養蠶。現在,很多村裏人都想跟我學種桑養蠶,我與合作社建設了一個“蠶農實訓基地”,我會將技術傳授給更多的蠶農,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楊靜)
邕寧區百濟鎮新平村黨組織原第一書記 楊修凱
貧困群眾一直是習總書記心中最深的牽掛。在視察廣西期間,習總書記強調,要針對致貧原因分類施策,戒搞形式,戒做虛功,下一番繡花的功夫。作為貧困村的第一書記,我時刻牢記囑託,用實際行動學習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
新平村已在2016年底順利實現脫貧摘帽,這一年來,我繼續帶領群眾擴大金香柑産業規模,發展特色産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成立專業合作社,完善基礎設施,建立防止返貧機制,努力鞏固提升脫貧成果。讓我欣慰的是,2017年新平村脫貧的貧困戶沒有一戶返貧。現在我已卸任第一書記,但不會卸下肩上的責任,我會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持新平村的發展。
(楊靜)
本版撰文:本報記者胡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