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時節,黔北大地生機盎然,連綿的茶園散發出陣陣清香。
“速度一定得快,早上採的茶下午就要賣出去,時間是關鍵。”4月30日早上7時,湄潭縣湄江鎮核桃壩村村民潘安英踏著晨露已經開始採茶,她得趕在下午茶青交易市場開市前採摘足夠多的茶青。
讓潘安英幹勁十足的,是茶葉帶來的可觀收入。去年,潘安英家12畝茶園收穫茶葉數千斤,實現收入6萬多元,僅僅春茶就賣了3萬多元錢。
整個核桃壩的茶農幾乎都和潘安英一樣忙碌,每天17時50分,村裏的茶青交易市場擠滿了前來交易的茶農和茶青收購商,討價還價間,翠嫩的茶青立即變現。
“興旺的茶葉交易成就了核桃壩村‘中國西部生態茶葉第一村’的美譽,目前實現茶園總面積達1.2萬畝,人均茶園面積達3.5畝,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4萬元。”湄潭縣核桃壩村村支書陳廷明自豪地説。
然而,如此可觀的數字卻還僅是整個遵義茶葉産業發展的兩百分之一。
據統計,2017年遵義市茶園面積達到206.84萬畝,投産茶園164.95萬畝,比2016年增加了24萬畝,增長17.1%,茶葉總産量12.51萬噸,總産值100.56億元,實現茶産業綜合産值214億元,按投産茶園平均單産75.8公斤,畝産值6096元。
不難看出,數據背後是遵義茶産銷兩旺的良好局面。隨著不斷發展,遵義茶葉産業的高效益、高産出催生出了眾多茶企和茶葉基地良好的發展前景,創客茶園、茶莊等新業態不斷植入,“定制茶園”種茶、制茶,賣茶、賣風景,“一條龍”的經營模式有效疏通了産銷對接。
“以前開始採摘茶葉時就到處找銷路,現在是茶園根據客戶要求生産;以前茶葉是按斤賣,現在是按畝賣。”湄潭蘭馨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循告訴記者,湄潭蘭馨莊園是一個集互聯網+茶産業一條龍的服務莊園,“私人訂制”模式讓該公司的茶園每畝收入要高出1000元左右。
事實上,蘭馨茶業“私人定制”模式的成功僅僅是遵義茶葉産業創新求變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在遵義百萬茶農和數千茶企的不斷努力下,遵義茶葉産業發展不斷突破創新。其中,以基地建設為重點,生態茶園規模建設有了新突破;以壯大龍頭企業為重點,市場開拓有了新突破;以標準化建設為重點,産品品質和安全有了新突破;以科技創新為重點,體制機制有了新突破;以多元化投入為重點,投融資渠道有了新突破。
數個新“突破”將以往茶葉産業發展的難點逐個擊破,紅色遵義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跨越發展。
數據顯示,如今,遵義有國家地理標誌産品7個,分別是“鳳岡鋅硒茶”、余慶苦丁茶、遵義紅茶(遵義紅)、湄潭翠芽、正安白茶、道真綠茶、習水紅茶;現有茶葉有加工企業、合作社和加工大戶1683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5家、省級龍頭企業47家、市級龍頭企業64家,年加工能力15萬噸以上;具有對外貿易經營資格的企業27家。其中,獲對外貿易經營資格的企業27家;2017年,道真博聯茶業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成為遵義市第一家上市的茶葉企業。截至2017年底,該市茶葉出口227批次、1450噸,出口額達4972萬美元。(作者 黃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