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率隊觀摩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大壩村延年果果酒廠。 本報記者 鄧剛攝
5月9日,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率隊觀摩銅仁市萬山區“九豐農業+”梨樹園大棚蔬菜示範項目。 楊昌鼎攝
5月的貴州,青山疊翠,鬱鬱蔥蔥。
9日上午,2018年全省第一次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會啟動。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省政協主席劉曉凱等省領導分率九個觀摩組同時出發,對九個市州及貴安新區貫徹落實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令”及推進脫貧攻堅“四場硬仗”有關情況進行觀摩。
如何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如何讓傳統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産業化,如何讓一産“接二連三”打造出完整産業鏈?在整整一天的行程中,觀摩代表們帶著思考與感悟,一路看、一路聽、一路記、一路想——
脫貧攻堅,要一切從群眾的利益出發
安順市西秀區東關街道彩虹社區是易地扶貧安置點,小高樓鱗次櫛比,綠色植被掩映,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企業,各種配套一應俱全,儼然是一個新型的城市社區,1457戶6713名搬遷戶的新生活將從這裡開始。
孫志剛觀摩後非常高興,並作了即興點評。他説,彩虹社區辦得很好,既有社區又有園區還挨著城區,公共服務、産業園區、衛生院、學校都有,考慮得非常週到,要給這個社區點讚!他説,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黨中央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機會千載難逢,必須牢牢抓住。今年是易地扶貧搬遷的關鍵之年,各地各部門要按照“六個堅持”要求,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做好。
銅仁市萬山區“九豐農業+”梨樹園大棚蔬菜示範項目,已建成標準化大棚300余畝,在全區10個鄉鎮(街道)推廣,發展標準化大棚蔬菜近10000畝,帶動3000多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
諶貽琴對該項目採取“九豐農業+”模式予以肯定。她非常關心企業和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叮囑公司負責人要肩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建立健全與貧困戶之間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帶動更多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各級政府要按照“八要素”要求,缺什麼補什麼,把振興農村經濟的産業革命進行到底。
在黔西南州興義市南盤江鎮的萬峰湖,湖泊碧波清澈,空氣怡人。湖裏的網箱、釣魚棚、水上餐廳已被全部清除。但群眾的生産如何保障?
當地相關負責人介紹道,通過與群眾共商共議,該鎮在拆除網箱的同時,因地制宜實施全域旅遊、養殖特色胡蜂、種植蔬菜等,實現了産業轉型升級,沿湖的5個鄉鎮800多戶人家比以前的網箱養殖收入還要高,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脫貧攻堅,要一切從群眾的利益出發。在貴陽市,翟梅一家才告別清鎮市流長鄉的老家不久,搬到了地處站街鎮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楓漁小區。新房子面積80平方米,水、電、氣、網全通。以前的住房不僅破舊還缺水,而今的生活完全變好了,翟梅一家嘗到了幸福滋味。
易地扶貧搬遷,不能一搬了之,還要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水城縣龍場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別具風格的白族風情建築、自然質樸的白族風情園、設施完備的安置小區……
“年底就能搬進新房,還能成為茶廠的員工。”龍場鄉居民葉榮仲,簽下易地扶貧搬遷和産業扶貧兩份協議後,非常激動。隨著搬遷安置工作推進,這裡將逐漸形成集醫療、教育、旅遊、産業一體發展的功能服務核心帶。
脫貧攻堅,找準産業十分關鍵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品質。
在貴安新區多彩葡萄示範園區,連片的葡萄大棚整齊排列,展臺上品種各異的新鮮葡萄令人垂涎欲滴。
園區所在地是貴安新區大樂歌村,一直以來多數果農種植水晶葡萄,品種單一,價格便宜。想要致富,難!
多彩葡萄示範園區的進入,為村民解決了這一難題。園區負責人介紹,目前已引進優質葡萄40多種,通過改良已選育出夏黑、紅提等8個優良品種。
村民梁波説:“葡萄園不僅提供新品種,還派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新品種市場價是老品種的好幾倍!”
在遵義市道真自治縣河口鎮連片的蔬菜基地裏,花菜、辣椒、南瓜等蔬菜長勢喜人。食用菌大棚裏,香菇和茶樹菇孕育著增收致富的希望。
“我們公司的主要職責是幫助全鎮菜農尋找銷路,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寶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向觀摩代表介紹,公司按照“1+7+N”的模式運作,組建一個政府主導的公司,指導並監管服務7個專業合作社,帶動全鎮農戶種植,由公司負責組織銷售、合作社負責發動生産、福貴公司負責技術指導,讓這裡的蔬菜和菌菇能夠賣出好價錢。
黔東南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錦屏縣委書記毛有智在觀摩後説:“擴大農業種植規模,做好産銷對接,才能實現高産值。用公司帶動群眾,把公司利益和群眾利益聯繫在一起,不僅提高群眾發展積極性,也能保證群眾有持續穩定的收入。”
同樣得益於脫貧攻堅“春風行動”,黔西南州安龍縣招堤街道陽方村王榮蘭家的糧地變成了花田。
王榮蘭説,我們家種的是鴻生菊,金蕙花卉公司教我們技術,還負責採購回收,我們種一畝花卉就有3000元純利潤,比以前種玉米要翻了幾番!
王榮蘭家今年的第一茬花已經盛開,做成小盆栽,擺放在安龍金蕙花卉扶貧産業園區的“花卉加超市”售賣。超市內,還有成千上萬株繡球、玫瑰、康乃馨、海棠、蝴蝶蘭、文心蘭搖曳起舞,顧盼生姿,吸引著觀摩代表們的眼球。
“春風行動以來,安龍縣依託市場擴規模、圍繞培訓帶群眾、突出整合強聯結,全力聚齊産業革命八要素,擴大産業帶富效應。”安龍縣委書記錢正浩介紹道,目前金蕙花卉扶貧産業園區已帶動群眾合作發展花卉種植面積3600畝,逐步實現“糧地變花田,糧農變花農”。
在黔西縣甘棠鎮恒大集團援建的安格斯牛養殖場,第一批827頭安格斯牛已經漂洋過海而來,同心村村民羅貴敏也來到養殖場當起了牛“保姆”。
“一個月工資2000塊錢,如果表現好就是2400塊。”羅貴敏高興地説,在家門口打工,有了穩定收入,又能照顧孩子,這樣的日子讓她很幸福。
脫貧攻堅,勇於創新就能突破
現代農業如果還僅僅停留在“種瓜得瓜”的階段,那麼在每畝地産量有限的前提下,收入是很難提高的。
現代農業,更應該是“種瓜得瓜的附加産品”,通過深加工、延長産業鏈,讓農産品的附加值進一步提高,讓一産“接二連三”齊頭並進,並將農産品的生産、加工和銷售也結合起來,才是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在黔東南州丹寨縣甲腳高標準藍莓種植基地,曾經種滿了玉米,而且還是農戶“各自為政”,土地七零八碎,利用率極低,産出也不高。如今,在貴州茅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帶動下,公司正以全産業鏈模式蓬勃發展,各種由藍莓生産的産品琳琅滿目。
省基金辦副主任、省扶貧開發辦公室副巡視員程遙説,黔東南州的農業産業項目將很多附加值高的産業替代了玉米種植,並且圍繞全産業鏈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和産銷對接,在“調結構、促增收、穩脫貧”方面做得很好。
在黔南州貴定縣沿山農林科技産業園區,小小刺梨也通過深加工華麗“變身”。
繁忙的生産線上,一顆顆圓溜溜、金燦燦的刺梨果,經過一系列複雜工藝,變成了刺梨辣椒醬、刺梨果脯、刺梨原汁、刺梨佛茶、刺梨酒、刺梨麵條、刺梨精粉、刺梨精油等系列産品,銷往北京、上海、浙江、廣州及省內的各大超市。
“刺梨鮮果一斤只能賣3元左右,經過加工,一款刺梨濃縮汁可以賣到688元一盒呢。”公司工作人員李明珠介紹,公司自去年9月投産以來,已生産各類刺梨産品700噸,實現産值1.05億元,帶動就業160人,其中貧困群眾31人。
長久以來,貴州憑藉自身獨特的氣候優勢和生態環境,一直是中藥材資源大省。但中藥材作為原材料經營,附加值不高,很難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銅仁市碧江區五新農業公司杜仲産業項目觀摩現場——“這是剛從車間裏拿出來的杜仲飲品,請各位品嘗。”公司負責人萬國英熱情地向觀摩代表推薦産品。
杜仲能生産飲料?不僅如此,觀摩代表們還看到了杜仲生産的牛肉乾、麵條、茶葉,甚至還有杜仲橡膠……
五新農業公司是一家集杜仲種植、特色畜牧養殖、杜仲系列産品研發、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農業龍頭企業,去年實現産值5000萬元,在銅仁多個縣區發展杜仲種植基地18000畝。僅在碧江區就帶動了286戶農戶增收,其中有165戶貧困戶,並通過土地流轉和組織成立合作社等形式,讓農戶既有租金拿、又有分紅拿,還能在公司就業拿工資。
省産業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邵進觀摩後説,我省優質農産品眾多,要推動農産品“泉涌”工程,需要龍頭企業帶動,大企業投入資金技術,延長農業産業鏈,讓諸如火龍果、櫻桃、獼猴桃、枇杷等特色農産品産值倍增,進而帶動縣域經濟做大做強。
(作者 李薛霏 許邵庭 楊小友 楊聰 楊唯 諶思宇 劉定琿 錢誠 余光燕 謝朝政 宋潔 梁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