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四十年’,注意控制一下音調的變化,要低沉、莊重!”在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大禮堂,一場以19歲就打入軍統內部、24歲就為革命解放事業獻出生命的共産黨員張露萍為主題的歷史話劇正在緊鑼密鼓地綵排中。“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我們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準備了三場革命歷史題材的話劇。”正在現場“打磨”話劇演出效果的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館長李曉麗介紹,話劇排練完成後,團體遊客可向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提出“預約點播”的要求,觀看話劇現場表演。
排練現場
用於排練和演出的大禮堂就是當年息烽集中營的原建築,紀念館盡可能地保留了建築的原始風貌,讓遊客更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紅色文化。李曉麗説,愛美的張露萍也曾經帶著獄友努力向反動派爭取文藝表演的權利,在這個禮堂為獄友成功演出過。
息烽集中營大禮堂
據了解,三場話劇分別以曾在息烽集中營被關押的東北義勇軍締造之一黃顯聲將軍(1949年11月27日在重慶被害)、張露萍等七烈士(1945年7月14日在息烽被害)和一名倖存者為主角,演員全部是來自息烽集中營的講解員,每天利用業餘時間排練。劇本則來自貴州省文聯組織的創作,也是“文軍扶貧”的項目。
李曉麗介紹,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一直嘗試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方式。2018年5月,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組織骨幹講解員、邀請小蘿蔔頭的哥哥——宋振鏞老人開展“流動紀念館”及“烈士後代講烈士”活動,分別走進貴陽一中、息烽一中等學校,加深了青少年對革命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紀念館還組織編排打造升級教學課件——《息烽紅色記憶》,與省社科院達成協定,委託省社科院開展集中營革命精神提煉工作。在關押小蘿蔔頭的“義齋”,以小蘿蔔頭為主角的實景話劇會定期演出,館方還嘗試過館內實景巡演的方式,打造更有沉浸感的紅色文化舞臺。
館內實景演出綵排現場
“紅色景點對講解員的要求更高。”李曉麗表示,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在編人員共23人,其中20人都是黨員。紀念館除了重視對講解員開展普通話、講解詞、服務禮儀等“硬體”的培訓,更加重視的是開展黨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軟體”教育,“我常給講解員們講,‘真誠’是第一位的。作為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講解員,我們心中對革命英烈是否抱著真誠的敬畏之心?”李曉麗説,心中沒有一種對黨的忠誠、對革命英烈的崇敬,是做不好講解員的工作的。
在排練現場,多彩貴州網記者看到,“演員”們的表演情真意切、真實動人。“我們雖然都是業餘的,但我們一定會盡心盡力帶著最大的誠意去完成表演。”李曉麗表示,希望遊客能夠在觀看話劇的過程中,受到更加潤物無聲的紅色文化教育,不虛此行。(作者 李奕衡 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