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租房漂泊感 如何消除
湖北日報  2018-04-09 17:08:59

  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 實習生 黃乙仙

  租房居住,最怕的是居無定所的漂泊感。發展規範化的住房租賃市場,亟需解決租房者的現實困難,讓他們有長久的預期:租房,也能在城市紮根。

  良好的預期與三個問題有關:房價會穩定嗎?租金會穩定嗎?“租購”能“同權”嗎?

  租房的多了,房價會不會穩定

  雖然現在大城市房價基本平穩,但很多新市民心裏始終記挂著買房:政府大力培育住房租賃市場,以後買房能不能少掏點錢?

  據湖北省住建廳初步統計,過去5年來,湖北省租賃住房交易總面積在所有類型的房地産交易中僅佔10%。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張東表示,租房和購房,是住房消費的兩種基本方式,它們之間如同蹺蹺板。過去30多年,購房這一端過於火熱,住房租賃相對平淡得多,培育規模化、規範化的住房租賃市場是必須補的短板。

  2018年,控房價、穩市場,仍將是樓市的主基調,調控目標不會動搖、調控力度也不會放鬆。“這一輪調控力度很大,效果明顯,穩定住房價,對市場心理預期作用很大。”張東認為,房地産市場由於信息不對稱,消費者普遍有追漲心理,現在房價難有大漲,又有規範的租賃住房,很多人不再急於買房而去租房,形成梯度消費,稀釋了購房需求,從長遠來看,緩解了房價上漲壓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優化了住房消費結構,不僅確保群眾住有所居,也是房地産調控長效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張東説。越是在大城市,人口凈流入地區,住房租賃市場的作用越明顯,但這一作用不是一朝一夕能顯現的。

  租金,會不會不停地漲

  越來越多的大企業介入後,住房租賃市場將會出現更多的精細産品,並長足提升服務。人們不由擔心,會不會水漲船高,帶動房租不停地上漲?

  業內人士稱,租金水準更多受租房需求、房屋地段、當地收入水準影響,也與樓市整體趨勢高度關聯。

  2012年至2014年9月,國家實行嚴格的信貸、稅收和限購政策,購房需求受抑制,湖北省租賃住房需求一度上升較快。而從2014年9月至2016年,在穩增長、去庫存調控政策的導向下,購房需求得到釋放,租房比重有所回落,因此近年來,湖北省內城市租金水準較為穩定。

  根據中國房地産測評中心發佈的《2018年2月的中國城市租賃價格指數報告》顯示,以2016年1月為基期時間,基點值為1000點,從2017年2月到今年2月間,武漢租賃價格指數在1005.2到1042.2之間波動,目前指數是1025.4,與基期相比溫和上漲2.5%,各檔次租賃價格也沒有大起大落。

  當然,地段仍是住房估值的重要參照,租賃房租金水準,受房屋所在區域影響較大。據湖北省住建廳2017年調研,武漢市租金平均水準為每月每平方米35.68元,最高的武昌區為每月每平方米37.75元,最低的東西湖區為每月每平方米26.75元。目前,武漢的集中式長租公寓,單套出租面積20到30平方米,中低檔公寓的租金基本在每月800到1500元之間。2017年,武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42元。在業內人士看來,長租公寓雖然較貴,但價格在可接受範圍內。

  而且,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緩解租房者的租金壓力。如武漢市規定,2015到2017年,已婚職工家庭每年可提取公積金24000元、未婚職工每年可提取12000元用於支付房租,提取額度還會根據租金水準每三年調整一次。同時,金融機構面向個人提供金融服務,針對不同需求,提供期限、額度不同的租賃住房貸款。

  租購同權,上好學校還難嗎

  發展住房租賃市場,讓新市民安居樂業,關係到一座城市生命力能否持久。而在現實國情下,購房捆綁了公共福利與權利,能否做到“租購同權”,讓租房者也能享有落戶、養老,特別是子女接受教育等公共服務,是一大挑戰。

  2017年3月,湖北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了非本地戶籍租房者申領居住證後,可享受義務教育等公共服務。8個月後,武漢市出臺《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試點工作扶持政策》,其中規定承租人可按照《武漢市積分入戶管理辦法(試行)》申請辦理落戶手續。或者申領居住證後,按照《武漢市居住證服務與管理暫行辦法》有關規定,享受國家規定的基本公共服務。有居住證、就業證明的流動人口承租人的隨遷子女,可在居住地所在區申請接受義務教育,由區教育局統籌安排入學,與本市戶籍子女一樣發放《義務教育入學通知書》。

  “雖然制度上保障了‘租購同權’,但實際情況複雜。”湖北省住建廳房地産市場監管處相關負責人説。優質的公共資源有限,特別是在人口大規模流入的城市,或者在名校的地段,因教育資源短缺,即使是房屋産權人也難以保障,租房者想“同權”難於上青天。一些人將“租購同權”與租房就可上好學校混淆,是一種誤解。

  優質教育等資源的分配,涉及到城市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提升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的問題,不是僅靠“租購同權”就可解決的。人們希望,政府部門更大力度推進“均衡教育”,消除或緩解“擇校”的原動力,才能真正實現“租購同權”。

編輯:楊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