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乾淨 三峽沿岸的獨特“優勢”
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雲寬 別鳴 王理略 胡瓊瑤
編者按
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長江在湖北境內流程長、流域面積大。湖北同時是三峽工程庫壩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所在地,是長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擔負著“一江清水東流”“一庫凈水北送”的重大責任。
湖北日報派出全媒體報道組,沿著長江中游流域沿線實地探訪,全媒體呈現,立體化傳播,今起推出“一江清水看中游——長江大保護實地踏訪”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江聲浩蕩,煙波渺渺。54歲的馮凱駕著一葉小舟,成為巫峽上的一道風景。
他是巴東縣清漂隊隊長,從事長江清漂工作已有12個年頭。每年,清漂隊從長江撈出超過4000噸垃圾。
4月14日上午,馮凱照常駕船打撈漂浮垃圾,3個多小時,揮動網竿近千次。與以往不同,這一切都在網友“目睹”下進行,共收穫了100萬次的觀看、跟評、點讚。
4月14日,長江清漂首次進入了網絡直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登上清漂船,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展現“江面美容師”辛勞和奉獻,拉開了本報“一江清水看中游”全媒體實地踏訪的序幕。
長江大保護在三峽庫區實施到底怎麼樣?長江清漂人打撈的垃圾怎麼處理?如何避免二次污染?從長江湖北第一河——巴東小溪河出發,直至三峽壩上庫首水源地——秭歸鳳凰山水域,記者順江而下,一探究竟。
長江湖北第一哨
小溪河全長28.2公里,位於長江幹流南岸,西岸隸屬重慶市巫山縣,東岸隸屬湖北省巴東縣,是重慶、湖北兩省(市)界河,由巴東官渡口鎮馬鬃山村注入長江,可謂“長江湖北第一河”。
小小的小溪河,擔負著不尋常的長江大保護職責。它域跨兩省、三縣、五鎮和近十個行政村,流經區域內多為原採煤區,有老電站和在建電站5處,管理和保護難度不小。
52歲的易開美,是小溪河的“河長”。作為巴東縣副縣長,他每月要來小溪河巡查,目前巴東境內沿河煤礦已全部關停,正積極推進界河共管共治。易開美説:“巴東,是長江湖北第一哨,更是長江大保護湖北第一崗,我們絕不敢含糊!”
巴東縣水利水産局漁政站副站長黃騫介紹,在一次執法行動中,一位賣紅薯的農民看到有人在江邊非法捕撈,立即打電話報警。這位農民樸實地説:“如今在家門口賣紅薯都能賺大錢,這都是綠水青山帶來的好處。”
“神器”吞噬長江垃圾
長江庫區的垃圾,被清漂上岸後,如何處置?在三峽大壩上游約50公里、位於秭歸縣郭家壩鎮的華新水泥秭歸有限公司,記者找到了答案。
在該公司廠區,記者看到一根長50余米,直徑約2米的鋼管道在支架上不停旋轉。公司負責人指著這個裝置説,這就是吞噬長江垃圾的“神器”——回轉窯。
三峽庫區漂浮物多為白色垃圾和植被垃圾,打撈上岸後,由船運至這家公司的漂浮物專用碼頭,再由抓鬥調運至環保處置車間,通過破碎機,將大粒度漂浮物破碎成粒度在50至80毫米的小顆粒,隨後通過烘乾機降低其水分,讓小顆粒變成能替代煤炭的燃料,為生産水泥提供熱能。
2010年5月開始,該公司在秭歸配套建設協同處置三峽水面漂浮垃圾項目,建成年處理能力10萬立方米、日接收處置能力1000立方米的水泥窯。秭歸縣環保局局長許雷介紹,這家公司目前累計處置漂浮物達50萬立方米,有效解決了三峽庫壩區漂浮物難題;同時,累計節約煤炭用量近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萬噸。
猿鳴聲聲,春江刀魚 從巴東順江而下的船上,45歲的當地居民鄧斌吟誦了一句古詩:“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鄧斌説,因為這句詩,他從小就以為,到了巴東就能聽到猿鳴。可惜,快40年過去,他從來不曾聽到,他又認為:那是古代才有的事,自己這輩子應該是聽不到了。
長江大保護之後,兩年前的秋天,鄧斌乘船經過巫峽,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竟然聽見了夢寐以求的猿鳴。鄧斌説,當時激動得熱淚盈眶,如今在長江三峽邊可以看星星、觀白鷺、聽猿鳴了!
在秭歸歸州上岸途中,歸州鎮鎮長劉卓指著不遠的吒溪河説:“長江生態好了,那裏有野生刀魚。”
這令人驚奇,刀魚號稱“長江第一鮮”,如今在長江下游被炒到萬元一斤,它平時生活在海裏,溯江而上進行生殖洄遊。劉卓説,應該是以前溯江而上的刀魚,被三峽大壩留在了中游,如今慢慢適應了良好的水域環境,開始大量繁殖生存下來。
長江邊最乾淨的地方
長江中游水質,究竟怎麼樣?記者將赴13個水質監測斷面,與環保部門共同取水抽樣監測。
第一站,長江巫峽口斷面,位於巫峽峽口江面,距離巴東縣城約1000米,記者與巴東縣環境監測站2名工作人員一起,乘坐小快艇前去取水。
岸邊一塊“打造長江邊最乾淨的縣城”的巨型宣傳牌,赫然矗立。
巴東是國家級貧困縣,每年財政收入不足10億元,然而,這個“窮縣”卻顯示出了巨大的生態決心:2017年花在生態保護上的資金超過10億元,投入的資金比例還將逐年提高。當地人將一句土家族諺語改了改,立下這樣的誓言:“寧願頭頂鍋兒賣,也要勒緊褲腰帶抓環保。”
近年來,巴東先後摘得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等稱號,巴東縣環保局局長高飛説:“乾淨,是巴東的獨特優勢,也是巴東的城市品牌。”
第二站,秭歸銀杏沱斷面,位於西陵峽中段江面,距離秭歸縣城約3000米,記者與秭歸縣環保局工作人員一起,乘坐環境監測船前往江心取水。
取水上岸後,遇見一隊興高采烈剛劃完龍舟的村民,領頭人是歸州萬古寺村村委會主任屈家明。54歲的他,自我介紹是屈原第69代後裔。萬古寺村位於長江支流香溪河東岸,説起村裏的發展,屈家明大聲説:“我們萬古寺村目前是省級生態村,目標就是打造世界上最乾淨的村。”
秭歸縣副縣長余志訓介紹,柑橘、旅遊是秭歸的兩大産業,2017年柑橘産值達到30億元,旅遊佔全縣財政收入的12%。他説:“乾淨的水,乾淨的土壤,秭歸的發展靠生態。”
接二連三,都是“乾淨”!在長江三峽庫區湖北段,從巴東到秭歸,乾淨不僅是環保要求,已經成為了地方發展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