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護一城凈水 繪兩江畫廊 顯三鎮靈秀 長江大保護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長江旋律 記者任勇 攝
東湖綠道風光 記者何曉剛 攝
江灘美景
長江戲水
記者金濤 黃師師 韓瑋 馬振華 汪文漢 通訊員黃金波 周鋼 嚴濤 王勇
一條長江奔騰而來,在這裡擁漢江入懷,浩浩湯湯穿城而過。
武漢因江得名,依江而興。兩江交匯,三鎮鼎立,大開大闔的城市地理人文格局世界少有。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長江給人們留下了詩意的鄉愁和壯美的畫卷。
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武漢正腳踏實地融入城市建設中,下最大決心、花最大力氣,把長江大保護作為生命線工程來抓,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力求使江城成為共抓長江大保護的典範,真正托起偉大的城市夢想。
做加減法留住綠水青山
下最大決心守住生命線
4月20日,晴空萬里,上百公里長的東湖綠道兩旁,湖面波光粼粼,水杉和花草競姿,大學生三五成群騎著單車,年輕夫妻推著嬰兒車,躺椅上人們悠閒地聊著天,旅遊電瓶車上坐滿四方口音的遊客……
東湖在做一道不算簡單的加減題。
減法:全面退漁、全面截污、湖內清淤……
2017年12月,隨著最後一截攔魚柵的拆除,東湖三大子湖共7.87平方公里的水域無障礙連通,終結了東湖50多年的漁業養殖經濟傳統。
東湖“湖心歸沐”處的水面正在繁忙地進行底泥疏浚。2019年,這裡將是軍運會帆船比賽的賽場。
加法:建設綠道、生態修復、文體賽事……
2017年底,東湖綠道二期開放,逾百公里東湖綠道扣環成網;郭鄭湖、湯菱湖、團湖、後湖等東湖國控點的水質整體呈Ⅲ類水,達到東湖40年來最好水準。
東湖變美了!2017年11月,武漢首屆水上馬拉松在東湖舉行,這成為“7·16渡江節”後又一項大型水上賽事。
站在武昌余家頭堤上望去,江邊曾經的砂場碼頭被全部清場,灘地已完成地面平整,逐步恢復的綠植透出盎然春意。
江邊的居民張翼鵬回憶,在2016年以前,站在堤上看不到江景,堤外沙灘上是一字排開的多個碼頭,堆砂場連綿起伏,有的高達30多米,砂場24小時作業,機器聲隆隆,灰塵飛揚。
武漢市“挂圖作戰”,先後開展了5次大型綜合執法,拆除違法建築上萬平方米。對不按時搬遷的碼頭單位,依法執行清障令,斷電、斷水、斷路和水上封航禁運。同時對搬遷拆除的碼頭單位,給予合理補償。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武漢將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以“四水共治”為突破口,以“水”為倒逼機制,實施水岸同治,“護一城凈水、繪兩江畫廊、顯三鎮靈秀”,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確保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生態線就是生命線。2016年10月1日,《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基本生態控制線保護地方立法。紅線一齣,令行禁止。武漢市環保局環評部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武漢市拒絕了數個長江周邊的涉嫌污染的項目,包括化工、醫藥等大企業。
河湖長加志願者
以最廣大力量共抓大保護
沈小玲是四美塘的街道湖長,2017年3月上崗。為了共同管理好四美塘,她招募了一批志願者擔任民間湖長。每週五,沈小玲會前往社區,看一看民間河(湖)長的巡查日誌,找一找湖泊管理中發現的問題。
有志願者反映,四美塘旁邊要做一個公廁。沈小玲立即四處了解真相。得知公廁的污水進入管網,不入湖,她才松了口氣。
像沈小玲這樣的河湖長還有許多。2017年,武漢全面推行河長制,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一年內,武漢建立市、區、街(鄉鎮)三級河長體系,武漢市622名河湖長到崗履責。2018年,河湖長制還將全面延伸至村級,實現四級河湖長全覆蓋。
2018年是武漢河湖長制工作由“見河長”向“見行動”“見成效”邁進的關鍵年。眼下,“春季碧水攻堅戰”正在全市鋪開,開展清岸坡、清水面、清水底等行動,這是武漢發佈的河湖長第1號令。
終身追責,則給各級領導幹部戴上生態責任的“緊箍咒”。
武漢市率先試點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審計制度。當領導幹部離任時,必須對其任期內的自然資源資産進行審計。審計的內容和結果,將納入組織人事部門的幹部檔案實行終身追責。
截至2017年,我市已有20多名幹部被問責追責和追究刑事責任,其中8人因生活污水收集系統建設推進不力被撤職處分。
生態環境保護,沒有旁觀者,都是參與者。
武漢民間護湖力量也在不斷地成長。三鎮的“愛我百湖”志願者行動聞名遐邇。僅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金銀湖畔就有700余身著黃衣的志願者徒步8公里巡湖護湖。像這樣的社會各界聯手護湖的行動,于“地球日”前後,在多個湖泊上演。
跨區斷面水質考核
牽住了“牛鼻子”
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必然會遇到難點痛點,迎難而上,必須拿出改革創新的辦法。
2018年1月,武漢長江跨區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正式實施,此舉是武漢作為長江經濟帶特大城市,在長江武漢段水質優良情況下的全國首創。
該辦法將武漢市沿長江兩岸的11個區(管委會)納入考核,共監測13個跨區斷面的水質。
通過比較跨區考核斷面與上游入境對照斷面水質的綜合污染指數,確定跨區考核斷面水質改善或下降比例,實行水質“改善獎勵”“下降扣繳”的生態補償獎懲措施,明確單月監測、雙月核算通報、年度算總賬。
長江科學院副院長陳進説,跨區斷面水質考核辦法牽住了“牛鼻子”,牽動了沿線政府匯聚更多的力量參與長江大保護。
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前無古人,更需要積極引進轉化運用一流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保護治理模式。
在城市污水處理的建設領域,武漢屢屢創下之“最”。
全國一次性建成最大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在青山北湖邊悄然長大。北湖污水處理廠2019年建成投運後,可日均處理生活污水80萬噸。該廠採用了國內首創的“四廠合一”方式建設,將目前運行的沙湖、二郎廟、落步嘴污水處理廠與新建的北湖污水處理廠合併。武昌中心城區的污水將通過深隧管道入廠,凈化至高於國家規定的“一級A標準”後,再排入長江。同時,可以有力解決目前“大東湖”水系的東湖、沙湖、楊春湖、嚴西湖、北湖等湖泊的水污染問題。
在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接力”下,一項將城市污水處理為地表Ⅲ類水的技術成果近日在武漢湯遜湖污水處理廠運用。
技術團隊在李圭白院士的帶領下,研發出“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應器及大孔脫氮樹脂深度處理”集成技術工藝,對湯遜湖污水處理廠一級A標尾水進行深度處理。目前,湯遜湖污水處理廠每天有1.5萬噸尾水升級為地表Ⅲ類水,並排入湯遜湖中,其水質遠好于湖水,可逐步改善湖泊“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