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籌建於1953年,是中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現有館藏文物26萬餘件(套),以青銅器、漆木器、簡牘最有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
圖為湖北省博物館。新華網吳文華攝
圖為湖北省博物館。新華網吳文華攝
圖為湖北省博物館。新華網吳文華攝
圖為航拍湖北省博物館(資料照片)。新華網發 閔任之 攝
圖為航拍湖北省博物館(資料照片)。新華網發 閔任之攝
圖為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高38.7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13釐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卷草紋、錦帶紋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艷麗。新華網 歐陽小潔 攝
越王勾踐劍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墓出土。這把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劍身不見絲毫銹斑,依舊寒光閃閃、鋒利無比。新華網 歐陽小潔 攝
鄖縣人化石最初于1975年在湖北鄖縣被發現,據研究,其年代可能早于“北京人”。新華網 歐陽小潔 攝
曾侯乙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瞭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新華網 歐陽小潔 攝
曾侯乙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瞭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新華網 歐陽小潔 攝
在湖北省博物館上演的“千古絕響——曾侯乙編鐘音樂會”,已成為湖北的一大文創品牌,將編鐘文化與編鐘音樂融入了百姓生活中。新華網 歐陽小潔 攝
在湖北省博物館上演的“千古絕響——曾侯乙編鐘音樂會”,已成為湖北的一大文創品牌,將編鐘文化與編鐘音樂融入了百姓生活中。新華網 歐陽小潔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