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湖北從解決生活難題、保證工資發放、放寬落戶政策入手讓農民工無憂前行(聚焦農民工求職③)
今年30歲的程鋒,曾是湖北孝感大悟縣劉集鎮店崗村屈指可數的“留守”年輕人。為什麼不出去打工?家裏母親60多歲,長期患有胃病,還有一個聾啞的大伯需要照顧。兩個孩子大的6歲,小的才4歲。老的老,小的小,怎麼放心走?
2018年3月初,武漢市組織“情係漢企直通車”赴大悟等地開展貧困人員勞務對接活動。聽説就在家門口,程鋒決定去“碰碰運氣”。最終他簽約富士康,做倉庫管理員。
“每個月4000多元的工資,還有‘五險一金’,比原來在村裏務農、打打零工強多了。”程鋒説,“現在生活上有低保兜底,看病有新農合報銷,義務教育學雜費全免,村裏也對貧困戶採取了精準扶貧措施。老婆在家照顧老人孩子,我就安心出來打工了。”
不久前,湖北第十四年開展促進、保障農民工就業創業的“春風行動”,通過組織現場求職招聘、開展勞務協作、提供就業創業培訓等多種形式,做好農民工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創業服務。讓這些城市建設者更好地就業創業,首要就是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從“邊緣人”到“市民待遇”
持有居住證的農民工可購房、考駕照、解決子女就學高考等問題
今年52歲的劉正美,是恩施州利川市柏楊壩鎮人。19年前,由於和前夫感情不和,劉正美獨自帶著3個孩子從生活了30多年的武陵山脈中走出,來到武漢市青山區的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余家頭庫區工地上,做扣件保養、維修工作。一家四口人租住在工地附近一間10平方米不到的平房。
“那時候,我辛苦工作一個月的工資是400多塊,租房和水電、買菜等日常開銷加起來差不多要300元,3個孩子的學費一個月要25元。再加上一些其他的開支,每個月基本沒什麼結余。”劉正美説,一家人都不敢生病,要是有感冒、發燒等小毛病,也拖著“等自己好”。
由於收入不寬裕,加上那個時候外地戶籍無法在武漢參加中考,劉正美的3個孩子上到初中就輟學出去打工了。
“劉正美”們面臨的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難題,也是政府一直關心的問題。“這些年,我們不斷完善居住證管理辦法,符合規定、持有居住證的農民工可享受武漢‘市民待遇’,可在武漢購房、考駕照、解決子女就學問題、在武漢參加中考高考等。”武漢市人社局副局長徐良俊介紹,武漢不斷完善農民工權益保障機制,在就業創業、社會保險、職業技能培訓以及平等享受公共服務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幫助農民工們在建設這座城市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城市發展的紅利。
2013年,在工地的統一協調下,劉正美和現在的丈夫杜春友搬到了新的夫妻房,相比過去矮小潮濕的老磚房,更加寬敞、明亮、乾淨。“雖然面積只有十幾平方米,但是兩個人住也綽綽有餘了。工地還有食堂、自助洗衣機房、網絡室,生活更加舒適和方便。”
2014年,杜春友通過技能培訓,成為一名特種作業人員,收入增加不少。2016年,劉正美老毛病加重,回老家做了一場手術,通過新農合報銷了4000元醫療費用。同一年,公司與江夏紙坊三小簽訂了共建協議,幫助劉正美等工人的8個孩子解決了讀書問題,她的孫子從此不再留守老家。2017年,公司為劉正美辦理了新的居住證,她將享受到更多和武漢市民同等的待遇……
從“打白條”到實名制管理
應用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平臺,建立工資代管賬戶等,保障工資足額發放
“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將於2019年10月在武漢舉行,有幸能參與運動會場館建設,親眼見證盛會舉辦,我感到十分光榮。”在武漢市江夏區柏木嶺村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運動員村項目上,今年45歲的鋼筋工胡世濤正在17樓屋面安裝綁扎鋼筋。
胡世濤是黃岡市紅安縣人,曾經在河北、天津等地打工10多年。2010年,為了更好地照顧老人,也為了照顧剛上高中的大兒子和還在念小學的女兒,他回到湖北,在武漢的工地上打工。胡世濤的愛人因身體原因無法外出務工,只能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他的岳父岳母是宜昌點軍區土城鄉貧困戶,膝下兩個女兒都出嫁了,靠種植3畝橘子樹、橙樹過活,生活比較困難。兩家人全靠他每月9000元的工資支撐。
“過去在外面打工,一些工地管理不規範,自己也不懂,從來不簽合同,一到年底‘白條橫行’。運氣差的,趕上老闆‘跑路’,一年的辛苦錢都沒了,那真是欲哭無淚。”胡世濤説。
“我們全面應用了全國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平臺,建立工資代管賬戶、工資保證金制度等,保障工人們的工資足額發放。”軍運會運動員村項目黨支部副書記尹樂明介紹,每個工人初入工地都要進行實名登記,簽訂標準化合同,通過施工許可證、每月公示等措施,監督用人單位發放農民工工資以及落實意外傷害保險等基本保障。此外,每年底項目黨支部都要召開全體黨員大會,向工人代表了解工資發放情況,督促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公司還組織工地夜校等集中培訓,使每位農民工都有了一份培訓學習的“電子檔案”,既方便管理,也有利於農民工個人職業發展。
工資足額發放,讓胡世濤的壓力大為減輕。而鄉里的一些保障措施,進一步免除了他在外的顧慮。“我岳父母家的老房子是危房,去年我在軍運城搶工的時候,村裏對房子進行了改造,讓二老住進了寬敞舒適的新房。”胡世濤説,二老年齡大了,村裏主動為他們聯繫勞動力,幫忙做些培育、採摘的工作。胡世濤在紅安老家那邊還有4畝地,都流轉給了村裏的農業合作社,每年有1200多元的分紅。
從城鄉分割到城鄉融合
建立健全城鄉均等的就業制度,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健全農村留守人員關愛服務體系
“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城鄉均等的就業制度,讓農民工更好地享受就業創業優惠政策和權益保障。”武漢市勞動就業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認為,近年來,武漢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民工數量已達240多萬人,成為湖北乃至中部地區重要的農民工輸入地之一。如何保障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的權益並均等享受公共服務,成為武漢要解的必答題。
“要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引導、落實農民工享受‘市民待遇’。”這位負責人説,以武漢為例,2017年,武漢進一步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出臺了“積分入戶”辦法,明確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可以申請登記武漢市常住戶口。將農民工納入住房保障範圍;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培訓農民工發放培訓補貼;為漢籍外出務工農民出資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2014年至2017年,武漢為漢籍外出務工農民累計投入保費2133萬元,賠付1331萬元,賠付比例約為62%。
農民工輸出地也需要做好後方的保障工作。作為湖北的勞務輸出大市,孝感市常年有100多萬人在外務工。“2017年,全市農村從業人員為250.24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35.38萬人,佔了一半以上。”孝感市人社局局長馬榮華介紹,為此,孝感不斷健全農村留守人員關愛服務體系。
2015年,孝感建立健全了留守兒童關愛工作責任制、“一人一檔一卡一責任人”制度、留守兒童監護人聯繫制度、教師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此外,孝感還積極開展農村“婦女之家”建設,幫助留守婦女解決生産、生活困難。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保障和改善“空巢老人”的服務及生活狀況。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管理,充分發揮綜合服務設施關愛留守人員的功能。
“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解決農民工就業創業‘後顧之憂’的關鍵。”湖北省人社廳廳長肖菊華認為。近年來,湖北陸續出臺政策,加大對新産業和新業態的支持,建立完善求職補貼、培訓補貼、生活補助等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通過創新獎補方式,設立就業創業基金,擴大創業扶持、貸款項目等措施,支持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3年來,湖北共投入3億元,按以獎促建原則,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和信息化建設。9年來,累計投入3.7億元,扶持3.25萬個農家樂經營戶,帶動就業32.8萬人。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06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