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湖北日報  2018-05-17 09:53:53

  他們,與時間賽跑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圖為:空中鳥瞰群山之中的古村落,這裡連續申報第四、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新聞現場

  4月25日,南漳縣板橋鎮馮家灣村,雨後山林空氣清新。

  張平樂大口呼吸著,陶醉在幽靜山谷。2016年,成功申報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後,板橋鎮古村落群,已成她魂牽夢縈的地方。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圖為:隨著中國傳統村落申報工作的進行,越來越多的目光關注著這裡。

  古民居、宗祠、古山寨、古井……仿佛在一段塵封的歷史中穿行。站在鄂西北荊山山脈高高的山崗,張平樂遙指縱深約6公里,寬約1.5公里的小山村:“馮氏家族在這裡聚居,類型豐富的莊園式古民居,工藝精湛的宗祠、造紙作坊,還有那選址獨特的古墓群、古山寨,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成化年間。”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圖為:湖北文理學院建築學教師張平樂帶著學生考察測繪鞠家灣馮哲夫故居天井院的木雕花窗。

  2015年,作為湖北文理學院建築學教師,張平樂出於專業敏感,自費帶著學生利用節假日,深入荊山測繪古民居、抄錄古碑刻、訪談村民、進行文字和影像記錄。經過一年的調研,她主持申報的馮家灣村,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據馮氏家譜記載,已有19代人在此繁衍生息,其所建民居、祠堂遍佈板橋鎮,尤以馮家灣村最為集中。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圖為:張平樂和學生測繪馮氏民居門墻邊的抱鼓石。

  “最具代表的,是歷經300多年風雨的愛國鄉賢馮哲夫故居。”張平樂介紹。走進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的故居,那石雕、木刻、彩繪、透雕,隨處可見。拾級而上,跨過隔扇又見庭院,蝙蝠、飛鳥、歷史戲劇人物等圖案,栩栩如生。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圖為:村民從板橋鄉公所天井內穿過,他們對古村落的未來充滿期待。

  高高的石階上,朱明艷正坐著編織毛衣。上世紀80年代初,她從外鄉嫁到這裡。“窮不離讀書,富不離養豬”,説起鄉村風俗,朱明艷信手拈來。

  “馮氏家族耕讀文化流傳至今,就算家裏再困難,都會想法子讓孩子讀書。”板橋鎮宣傳委員袁家軍説。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圖為:老宅門扇上的魚形門栓。

  “這個村落群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馮家灣人開拓進取、耕讀傳家、愛國愛鄉的奮鬥史。”2017年,受板橋鎮裏委託,張平樂一口氣又承擔了10個村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申報工作。

  微風吹過,張平樂輕拂發梢的雨露。每一次來到這裡,她和學生都被深深震撼。

南漳古村落群保護探訪:他們,與時間賽跑

圖為:板橋鎮古遺址散落在大山深處。

  解讀

  留住鄉愁

  4月底,習總書記在視察湖北省重要講話中指出,推進富美鄉村建設,要注重鄉土味道,體現鄉土風情,留住鄉村原生態。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而荊山,正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

  《史記·楚世家》記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自古迄今,其深厚綿長的歷史底蘊和古樸醇正的民俗民風,成為荊楚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歷史見證。

  承載“荊襄流民史”和“耕讀傳家史”的南漳西南部板橋鎮,就深藏于這崇山峻嶺之中。分佈著馮氏家族的天井院式古民居10多組(其中湖北省文保單位10處)、宗祠1處、造紙作坊3處、防御用古山寨3處、古墓群3處、鄉公所1處,是荊山山地民居的代表。

  調查中,張平樂發現,這些民居平均海拔1000多米以上,外力破壞少,多磚石結構,施工工藝精良,故格局保存完整。但是,民居産權歸屬複雜,大部分為私人所有,村民不懂得保護,經常性的局部改建,裝飾構件損壞、屋面漏雨坍塌等情況時有發生,這讓張平樂和她的團隊深感憂慮。

  “資金缺口大、修繕成本高,僅靠政府資金支持遠遠不夠。”儘管在張平樂的申報下,馮家灣村獲得國家300萬元的資金支持,但眼下,古民居修繕之困仍顯突出。

  2017年12月,一項名為“喚醒荊山記憶,重溫祖先榮光”的眾籌活動,由張平樂發起。她希望社會力量參與“馮家灣村史館”建設,探索文物保護的新路子。

  2018年3月,湖北文理學院黨委作出了全面服務襄陽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啟動100名博士、教授對接100個村和企業,開展科技文化服務的“雙百行動計劃”。4月25日,由張平樂牽頭負責的計劃服務點在馮家灣村掛牌。

  要看得見山、守得住水,留得住鄉愁,既科學利用,又保護開發。目前,學院正多方爭取政策和資金扶持,寄望村史館建成後,成為荊山文化研究基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傳統村落群形成蝴蝶效應,吸引更多關注的目光。

  “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習總書記的話言猶在耳。歷史與未來的傳承道路上,荊楚兒女重任在肩。

  圖/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田悅、通訊員陳富民、卜潤慧

編輯:楊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