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圖為:如今的尖山村,將歷史文化融入美景。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峰 通訊員 程榮東 楊鵬程
這裡,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西元727年,26歲的李白在安陸白兆山下,與已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許紫煙喜結連理,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在此留下了百餘首動人詩篇。
這裡,自然風光秀美旖旎——
樹木蔥蘢、花草繁茂,亭臺水榭、流水潺潺,18處遺跡遺址留存現在。宋代詩人李通儒詩曰:“地勢下臨鄖子國,山光遙射楚王城。唯有桃花岩上月,曾聞李白讀書聲。”
這裡,是安陸市煙店鎮尖山村,一個可以與李白隔空對飲、鬥酒吟詩的世外桃源。
人均不足一畝田,村民曾紛紛外遷
談明才1988年當選尖山村副主任,再後來當選成為村支書。“整整30年,我是煙店鎮年齡最大、資歷最老、臉皮最厚的村幹部!”談及過去,土生土長的談明才一路唏噓,開表彰會,他坐在最角落,低頭耷腦;談困難和問題,他被點名發言。
尖山村,160戶,850人,耕地總面積僅800畝,世代靠種地為生,除了口糧,一無所有。
村民不顧一切地想離開這裡。2002年,一戶村民將一套房産、4畝農田、一畝山林以4800元兜售,只求快點出手;10年後的2012年,同樣的資産,售價僅9800元。
一間間土坯房東倒西歪,一畝畝農田雜草叢生,一戶戶鄉親舉家外遷。“明才啊,我要像你這麼年輕,早就走了。”2014年,一位77歲的同族長輩掏心窩子説,那時的談明才已經56歲。“有一次到孝感出差,偶遇一位曾經的村民,對方的眼神充滿親情,但嘴上絕不認是尖山村人。”談明才説,那時的尖山村,沒有人留戀她。
巧借李白文化,唱響田園牧歌
2015年夏,談明才拉來一個年輕人。他叫周世勇,安陸五言陸色農業發展公司總經理。
坑洼的路,破敗的房,淒涼的田……一路走來,周世勇竟然越看越興奮:“好,這裡好,沒有被開發過,一切都是原始風貌。”依託白兆山,打響“李白牌”,周世勇沒想到,竟然還有這樣一塊資源豐富的凈土,等待他來開發。
規劃,慎之又慎,寧可留白,不可糟蹋;投資,起步4億元,李白文化,田園牧歌;啟動,流轉土地,改造民居,夢回唐朝。
周世勇以每年每畝450元的價格,將土地全部流轉,租金一次性付清;以宅基地450元/畝、民房15元/平方米的價格租賃民宅,打造統一的盛唐民居;還提供農業種植、園林管理等崗位60多個,工資、獎金一應俱全。
死氣沉沉的村子活了起來——5組村民蔣道方開田犁土,不亦樂乎;6組村民蔡長慧辦起農家樂,取名“白兆山下”,年入10多萬元。
背井離鄉的漢子,動了心思——擁有一技之長的陳理明放棄3500元/月的工資,回村打理花草樹木;39歲的潘慶華告別20載打工生涯,返鄉負責農業種植。
談明才樂開了花:“已經有80多戶返鄉改擴建房屋,有100多人回來務工或創業,尖山村又活起來了。”
敞開山門迎天下,隔空對飲憶詩仙
依偎河邊,你能聽見白髮婆婆捶打衣服;駐足林間,你能看見鮮花盛開層林盡染;石桌小憩,你可暢想隔空對飲詩仙。周世勇説:“李白是歷史賜予尖山村的寶貴財富,更是如今尖山村振興的決勝王牌。”
路已通,房已改,田已栽,尖山村的美好未來從圖紙走向現實——
鄉嫂廚房、鄉野民宿……鄉愁憑眼望,柴火灶、大土炕、潺潺溪水,星斗滿天;
香爐紫煙、曲水流觴……李白尋知音,已然蹉跎十年,何必酒隱山間;
農耕文化、桃花廣場……歷史在呼喚,三百載盛唐萬國朝拜,新時代中國復興在望。
3月底,孝感市召開旅遊發展大會,將白兆山等51個旅遊景點串珠成線,推動現代農業與旅遊業深度融合。
在安陸,全域旅遊發展三年規劃即將出爐,奏響農旅融合發展的“田園牧歌”。
山,還是那片山;田,還是那片田。看看家鄉,美了沒有?看看鄉親,富了沒有?再看看外人,是不是來了就不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