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漢:挖潛地下空間 建設21所“集約化校園”
長江日報  2018-05-23 09:22:03

(暫不簽)江漢:挖潛地下空間建設21所“集約化校園”

校園地下空間綜合利用(效果圖)

(暫不簽)江漢:挖潛地下空間建設21所“集約化校園”

校園屋頂綠化開放共享(效果圖)

(暫不簽)江漢:挖潛地下空間建設21所“集約化校園”

現代化集約校園——紅領巾國際學校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隨著二孩全面放開和武漢“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江漢區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落實中央精神,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將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把辦好教育當作江漢區委區政府的職責所繫,以前瞻眼光建設21所“集約化校園”,推動新時代教育工作高品質發展。

  嶄新的校園,尚美的世界,優雅的少年。5月2日,江漢區紅領巾國際學校建成啟用,正式迎來首批29個班、1200名“小主人”。小學生們在高端大氣的校舍裏學習生活,樂開了花。

  “上天入地”的立體空間,現代化的智慧教學設施,綠意盎然的公共空間……看到這樣一所集約化的校園,學生們上課興致盎然,家長們也逢人便説:“新校舍正是我們心心唸唸地有溫度的學校,現代感無處不在,簡直就是智慧城市的縮影,新時代的孩子太幸福了!”

  地下校園“別有洞天”

  構築“立體多維”的個性化教學空間

  江漢區中小學地處城市高密度核心區。一方面,校園無法通過土地擴張拓展利用空間。另一方面,新時代的校園需要承載更多素質教育功能,讓校園容納舞蹈、雕塑、足球、棋類等越來越多的特色課程,構築更安全、更健康、更適應個性化發展的校園公共空間。

  破解教學空間的瓶頸,江漢區選擇向地下空間要“鑰匙”。

  江漢區將校園地下盡可能地大開挖,形成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校園地上地下功能整合佈局——

  建築彼此間,通過連廊或過廳聯繫成不可分割的整體,佈局更合理,建築間聯繫更緊密;

  校園佔地面積大的體育場、廊道等被放入地下,增加了校園的利用面積;

  心理諮詢室、科學探索室、美術教室、舞蹈教室等功能室被放入地下,注重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同時借助現代化手段對學校實施智慧化管理;

  建築群提供了豐富的“非正式的學習空間”,以廊道、架空層以及下沉庭院體系為基本,營造出無處不在的學習空間,充滿陽關、綠意及流動的空氣……

  地下空間的集約利用,全面提高校園地面空間使用率。讓校園成為緊湊而多元的校園建築綜合體。

  據統計,目前江漢區建成、在建、擬建的10所校園新增總建築面積240249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築面積100603平方米。地下空間佔10所校園總建面的41.9%。

  地下交通“開放共享”

  新增2000余停車位實現“功能拓展”

  日新月異的新江漢,停車問題成為中小學建設面臨的又一“癥結”。《武漢市建設工程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48號令》對城市一環線以內的中小學機動車、非機動車停車位設定標準。

  江漢區不滿足於現行規範標準,中小學在新改擴建時,提標建設地下停車場。目前已建、在建、擬建的10所中小學共設置了地下車位2089個,相較于規範標準增加了433個車位。

  同時,地下停車場內考慮設置一部分家長車位,並將車行出入口遠離人行出入口,確保人車分流。部分停車位還將分時段向社會開放,緩解“停車難”的“城市病”。

  “這樣一來,既避免了車輛進出校園造成安全隱患,緩解高峰時間校園周邊交通擁堵,又避免了車輛進出校園佔用體育用地、破壞校園環境。”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剴評價。

  “在一些發達國家,校園也是‘社區生活’的一部分。”劉剴表示,“在部分開放停車場的同時,還計劃在寒暑假期間將閒置的食堂、體育館、游泳館向周邊社區居民開放,同時用校園屋頂綠化帶給周邊高層建築賞心悅目的‘一抹綠’。無處不在的共享理念,彰顯了江漢區的前瞻眼光”。

  兼具設計感與文化內涵

  校園建築本身就是“文化地標”

  江漢區班子成員有一個共識:要把學校建設為區域內最具品質、最具文化、最具美感的建築,每所學校都要建成一張名片、一個品牌,盡可能成為江漢地區的“文化地標”。

  高水準 高標準

  在對學校方案的具體設計過程中,江漢區對每個環節進行高標準、嚴要求的把關:

  首先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方案,聘請專家小組對方案進行多輪甄別、評審,各種規範絕不含糊。

  對校園的外形、色彩,都是與所處區域的整體形象相符,既要體現建築的設計感、藝術美感,還要體現文化的內涵。

  在建設方案確定後,還要求學校師生、校長共同參與,把校園文化、設施設備、教育理念都融入校園的建設過程中。

  高規格 高品質

  江漢區根據高密度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拓展地下空間,在空間利用、功能分區、建設施工等方面做到高規格、高品質。

  2017年9月建成的紅領巾國際學校,就在緊張的用地面積中建設出富於吸引力的教育綜合體,彰顯國際學校的風範——建築風格上採用歐式設計,端莊典雅,經典且富有學術氛圍;教學區與運動區相對獨立又有機聯繫,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以廊道、架空層以及下沉庭院體系為基礎,提供了豐富“非正式的學習空間”,營造出無處不在的學習空間;形成圍合和開敞的兩個空間體系,最大限度地將自然光引向教學區域;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將需要大空間的多功能活動中心置於地下二層,設置自然通風的地下空間。建成後的校舍,儼然一隻展翅欲飛的“雛鷹”,體現了江漢區對國際化辦學的願景和信心,成為北部地區靚麗的“文化地標”。

  數讀新成績·新征程

  2017年

  ——推選10名江漢教育“最美黨員教師”、12名“最美黨員教師”提名獎。

  ——民辦幼兒園新組4個黨支部,公辦、民辦園結為黨建“微共同體”。

  ——實現高考大豐收。理科600分以上人數居武漢市第三;文理科一本上線人數高達735人;一中一本升學率創新高,達95%。

  ——局屬學校中考普高上線率51.8%,武漢市第二。

  ——認定21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順利完成“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80%以上”目標。

  ——與華中師範大學簽訂協議,啟動“特色課程遊戲化研究”,組建6大子項目研究共同體,助推幼兒園個性化課程建構。

  ——以“均衡發展、整體提高”為目的,構建和完善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6項工作機制。出臺小班化教學規程。

  ——修改完善《江漢區教育系統績效目標管理考評方案(2017版)》,科學考核教育教學全過程,保障高位均衡發展。

  ——報送市級優課420節、武漢市教育局送湖北省教育廳參評196節,共有98節優課被湖北省教育廳推送參加部級優課評選,名列前茅。

  ——全國第一套校園足球通用教材發佈,填補了我國校園足球課教材的空白。

  ——江漢區教育局榮獲第四屆湖北省環境保護政府獎。

  2018年

  ——實施德育工作等級評價和學校德育工作星級評價,推動有效德育“五大體系”落實。開發“江漢誦習練”APP。

  ——堅持開展“陽光體育活動”,運作“十二星空青少年足球俱樂部”與意大利裏皮足球學校的深度合作。

  ——有序安排推進第三批13所中小學校的現代化學校建設及考評驗收工作。

  ——推動教育城域網業務專網建設,承載網絡課堂和同步課堂應用,學校無線網絡全覆蓋50%。打造“星級智慧校園”。

  ——提升公益普惠性幼兒園規模與品質,確保公益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達80%以上。塑造一批個性鮮明、特色彰顯的品牌園所。

編輯:楊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