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線路與文化”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開幕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5-27 16:51:21

“線路與文化”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開幕

“線路與文化”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開幕。(供圖 宜都市申遺辦公室 )

  國際在線湖北消息:5月26日,以“線路與文化”為主題的宜都、五峰、鶴峰、石門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湖北宜昌宜都市開幕,80多名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宜紅文化挖掘、保護、傳承與發展。

  宜紅茶是我國三大紅茶之一。史料記載,1876年,鄂西地區開始生産毛紅茶;1951年,中國茶葉公司宜都紅茶廠成立,統領湖北、湖南2省16個縣的宜紅茶收購、精製和出口。在宜紅茶的轉運、精製和出口過程中,宜都逐漸成為宜紅茶加工貿易中心。

  當天上午,開幕式由宜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申遺辦主任陳珊珊主持,宜都市委副書記王世斌致歡迎辭。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綜合考古部、中國古跡遺址理事會、復旦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農業農村部農業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武漢大學、中國建築設計院、湖北省古建築保護中心、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三峽大學民族學院等21家單位的84名專家學者出席開幕式,並實地參觀考察了宜都境內的宜紅古茶道遺存點。

  宜紅古茶道是“萬里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宜都境內的宜紅古茶道,是水陸並行的紅茶運輸線路,其中,陸路為騾馬道,保存完好的有熊渡漿踏子坡段、大小麻林段古茶道,總長度約5公里;水路以載重4噸以下的“搖擺子”船為主,沿途有眾多渡口、碼頭等遺存點。

  與會專家參觀考察後表示:這些歷史遺存,真實反映了宜都作為宜紅古茶道上的重要節點,在宜紅茶轉運、精製和出口中的重要歷史地位,對宜紅古茶道的研究、傳承、保護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近年來,宜都市高度重視宜紅茶品牌推廣及宜紅古茶道申遺工作,組織專班人員考察整理境內宜紅古茶道遺存點,已整理出宜都境內的老碼頭、古渡口、茶葉倉庫、茶莊、明清古街、碑刻、石階路等古茶道遺存點30個,並完成《宜紅古茶道宜都境內遺産點及其價值》等學術研究,為後期保護和開發打下了基礎。

  開幕式上,湖北宜都、五峰、鶴峰和湖南石門四地共同簽訂《宜紅古茶道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作書》,謀劃以建立宜紅古茶道保護利用協作聯席會議、成立保護利用專家委員會、制定《宜紅古茶道保護條例》、統一編制宜紅古茶道文化遺産保護利用規劃等方式,合力對宜紅古茶道線路遺産進行整體挖掘保護與開發利用。

  湖北省文物局綜合處處長官信説,宜都市申遺辦組織開展的實地踏勘調查工作成效顯著,最新發現和研究成果證明宜都歷史上是宜紅茶的生産集散轉運中心,符合宜紅茶文化線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有關要求。希望專家們結合宜都的資源狀況,為宜都的申遺工作問診把脈,出謀劃策。

  據介紹,此次研討會共收到相關學術論文59篇,內容涉及宜紅古茶道在“萬里茶道”中的定位,與茶道相關的茶産區、茶歷史、茶文化、古茶道遺存等,肯定了宜都作為“宜紅古茶道”中重要的集散地和對外運輸轉運站的歷史地位及意義,也為宜紅古茶道參加“萬里茶道”申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撐。

  “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之後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重要國際商道,從福建崇安、湖南安化等重要茶葉産區起,途經江西、湖南、湖北、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等8省區,經蒙古國進入俄羅斯,被稱為連通中俄的“世紀動脈”,之後繼續延伸至中亞和歐洲,全長1.3萬多公里。(文 陳登良 陳玲玲)

“線路與文化”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開幕

“線路與文化”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開幕。(供圖 宜都市申遺辦公室 )

“線路與文化”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開幕

專家學者參觀考察大麻林宜紅古茶道。(供圖 宜都市申遺辦公室 )

“線路與文化”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開幕

專家學者們在宜都紅茶廠(今湖北宜紅茶業有限公司)參觀考察宜紅生産線。(供圖 宜都市申遺辦公室 )

“線路與文化”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開幕

專家學者們參觀考察鄰蘇巷。(供圖 宜都市申遺辦公室 )

“線路與文化”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開幕

宜都、五峰、鶴峰、石門四地簽訂《宜紅古茶道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作書》。(供圖 宜都市申遺辦公室 )

“線路與文化”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開幕

宜紅古茶道宜都市熊渡漿踏子坡段(供圖 宜都市申遺辦公室 )

“線路與文化”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開幕

宜紅古茶道宜都市水府廟巷(供圖 宜都市申遺辦公室 )

“線路與文化”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在宜都開幕

宜紅古茶道宜都市橋河碼頭(供圖 宜都市申遺辦公室 )

編輯:楊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