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野上的“機器換人”革命
湖北日報  2018-06-08 10:55:48

  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通訊員 陳鵬宇

  6月,正值“三夏”農忙時節,荊楚田野上,鮮見低頭勞作的農民,取而代之的是一台臺轟鳴的農用機械。

  從種植到收穫,從糧油到菜果,農業生産全過程“機器換人”革命加速推進,“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時代漸行漸遠。

  炎炎烈日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深入田間地頭,近距離感受“機器換人”給傳統農業帶來的深刻變革。

  “機器換人”,70萬台“鐵牛”搶收搶種

  剛剛過去的一個月,枝江市信達合作社農機手易青林成了大忙人,他每天駕著“鐵牛”,穿梭于田間地頭,為農戶耕種搶收。

  進入5月以來,湖北省1625萬畝油菜、1681萬畝小麥等夏收作物陸續成熟,2000多萬畝中稻等夏種作物播栽在即。然而,天不作美,在此期間,湖北省多地遭遇連陰雨,給夏收夏種帶來嚴峻挑戰。

  搶晴天、戰陰雨,與時間賽跑,保顆粒歸倉,湖北省加速“機器換人”步伐——耕田有旋耕機,育秧有育秧機,收割有收割機,烘乾有烘乾機,在夏收夏種的各個環節,農機大顯身手。

  “正常情況下,一人一台收割機1小時可以完成3至5畝,較人工收割效率提高30倍左右。”易青林所在的信達合作社,提供代耕、代種、代管、代收、統一防治、統一配方施肥等服務,輻射帶動面積3萬多畝。

  在湖北省,像“信達”這樣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遍地開花,數量達7800多家,從業人員12萬人,承擔了湖北省一半以上的農機作業量。日漸健全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讓農機走進更多農戶家中。

  農忙時節,服務主體數量多,農戶需求急,信息如何有效對接?智慧農機信息服務平臺應運而生,農機手只要打開裝有APP的手機,哪有作業需求、需要什麼機械一目了然。

  2018年“三夏”期間,全省發佈跨區作業信息100多萬條,接待河南、安徽、江蘇等省跨區機收機械3000余臺,組織聯合收割機、糧食烘乾機、插秧機、耕整機等各類農業機械近70萬台套,基本滿足了湖北省夏收夏種需求。

  機器代替人工,搶抓了農時,提升了效率。湖北省農業廳提供的數據顯示,預計6月10日前,湖北省油菜、小麥收割全部結束,小麥機收率達95.5%、油菜機收率與中稻機插(播)率超50%,均將創歷史新高。

  現代農機,正掀起一場新的“農業革命”

  插秧機、收割機、無人植保機,各式各樣的中小型拖拉機……在監利興華農機專業合作社,近百台農機整齊排列,仿佛等待檢閱的士兵方陣。

  “上天入地,這些農用機械無所不能。”合作社負責人夏衛華自豪地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現場看到,無人植保機飛至十幾米高噴灑農藥,幾分鐘“掃”完一畝田;多功能履帶旋耕機下田,翻起層層泥土,深、淺旋耕自由掌控。

  千百年來傳統農業沿襲手工勞動的作業方式,插秧、耘田、收割“三彎腰”曾是農民辛苦勞作的真實寫照。而如今,科技化、智慧化、集約化的農機裝備,正改變這一狀況。

  據湖北省農機局介紹,湖北省八大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68.12%,高於全國2.2個百分點,農業生産全面步入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時代。

  機械“當家”,種田更輕鬆。年過六旬的監利農民左鐵生,以前全家勞動力只能種3畝地,如今他一口氣承包了30畝地,耕、種、收全交農機完成,左鐵生從“田苦力”搖身變成“田老闆”。

  種田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興起,對新型實用農機需求更加旺盛。農民購買農機具,可享受30%以上的政策補貼,在購機補貼政策的激勵下,“購機熱”高漲。據統計,2018年前5個月,湖北省新增插秧機近2000台。

  總量在增加,結構也在優化。每年秋收時節,襄陽市襄州區163台裝有北斗衛星定位的土地深松機陸續下田,農機手悠閒地坐在駕駛室,不用操控方向盤,農機自動耕整。

  北斗衛星導航技術在農機上的廣泛應用,讓大面積、精準化作業不再遙遠。目前全省安裝北斗監測終端的農機3537台套,作業效率提高50%以上,農作物産量提高5%。

  隨著精密導航、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普及,農機裝備的科技化、智慧化、集約化水準將不斷提升,一場全新的“農業革命”已經到來!

  補齊短板,加速“機器換人”方興未艾

  經過多年努力,湖北省農機化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還存在區域之間、環節之間、作物之間不平衡的問題,尤其是佔湖北省面積半數以上的丘陵山區,農機化水準僅為41.2%,是制約湖北省農機化水準的突出短板。

  每到採茶季,隨州芽茶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付中波就開始著急,“採一兩斤名優鮮葉,一個人得花一天時間”。由於手工採茶、手工制茶人工成本高,合作社的效益一直難有大幅提升。

  丘陵山區,土地碎片化,人均耕地少,許多大型農機難以施展拳腳,茶葉、林果、馬鈴薯等經濟作物機械化運用進程緩慢。

  如何補齊短板?湖北省將目光聚焦“薄弱環節”,從地勢、生産、需求等方面尋找突破口。

  2018年初,湖北省印發《關於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助力鄉村振興的意見》,重點圍繞提升重點作物、關鍵環節和薄弱地區農機作業水準,加快“機器換人”步伐。同時,定下目標:力爭到2020年,湖北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以上。

  土地的適度規模化,是農業機械化的基礎。湖北省農機局局長劉長華表示,湖北省將實施丘陵山區機械化跨越工程,整合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資金,進行平田整地、建設機耕道,打通機器進田的“最後一公里”。

  湖北省是農業大省、科研強省,但農機製造企業實力普遍不強,馬鈴薯、花生、藥材等專用機械設備基本從外省引進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劉長華説,下一步將研究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引導本土農機製造企業引進研發性能優良、適用性強的機具,解決丘陵山區“無機可用”難題。

編輯:蘇喜茹